房奴”们不仅大量地涌现在中国,把目光伸向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到处是他们的身影。
1、为了攒够买房子的首付款中国房奴:赶快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然后两个人发动各自的父母拿出所有的积蓄,并发动所有的亲戚朋友,能借多少钱就借多少钱,他们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都是为了筹钱。
美国房奴:不买高价果汁之类的奢侈品;外出就餐首选墨西哥餐,因为有免费的炸薯条和廉价的小菜;不得不添置衣物的时候,只购买最廉价的品牌,他们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都是为了节省开支。
2、为了买到一套房子中国房奴:早饭和晚饭在家里吃,中午从家里带饭,绝不下馆子。以“省钱大比拼”中的菜谱作为一日三餐标准。
美国房奴:任何50美元以上的日用品连看都不看一眼,实在攒不下钱,就买打折布料自己当裁缝。
3、 买了房子之后中国房奴:为了买得起一套房子,早日翻身做主人,把自己的家定位到城市郊区之外的卫星城,离北京市中心N千米,上下班犹如长征般艰辛。
美国房奴:为了这所能放橱具的房子,把橱具都省了。为了这套房子,把自己的婚礼都搬到了另一个国度—加拿大,那里物价便宜,费用低一些。
对于许多青年人来说,收入比较低,依靠自己的努力买套房子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由于要在这个年龄段建立家庭,往往需要有一个稳定的住所,于是购房成为他们考虑的一件大事。自己的积蓄不够,就要向亲戚、朋友或银行借款买房。
可是在购房前后的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青年人必须逐渐归还借款,如果每个月、每年的还款额过大,他们的经济压力就很大,于是房奴就出现了,他们为了房子,只好降低自己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
虽然中国房奴和美国房奴都成为了房屋的“奴隶”,为房子而拼命赚钱,但是他们还是有一个明显的区别,他们的债主有所不同。
4、 如何筹款中国房奴:以“跨代转移”为根本
向自己的亲戚朋友借钱,特别是向自己的父母借钱。这种方式叫做消费的跨代转移。要实现跨代转移,前提是父母必须要为子女而积蓄资金。
对许多普通的中国家庭来说,一对夫妻忙碌大半辈子,可能只是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攒钱买个房子给自己,然后是攒钱买个房子给孩子。等这两件事情解决好了,自己也已经步入老年,没有多少时间享受人生了。
美国房奴:以“跨期转移”为主
筹款的一种方案是间接向自己借钱,或者说青年的自己向中年的自己借钱。人到中年时,往往收入大于支出,这时能够有所积蓄。青年期借的钱有许多要到中年期来还,这样压力就得到了分担。
这种方式叫做消费的跨期转移。如果我们走进美国人的生活就会发现,父母一般不会拿自己的钱给子女买房子,一切让子女自行解决。因此美国年轻人的跨期转移只涉及自己,不会牺牲其他亲戚、朋友的幸福。
同样是房奴,文化不同环境不同,彼此做出了的选择也有不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