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的早晨,与其他普通的早晨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经过西门时,门口保安小哥检查证件更严格了一些。
按照原来约定好的时间,包括我在内的八名北大在校学生来到北京大学校长办公楼,准备递交信息公开材料。
校长楼门前的路边,一辆黑色的汽车看起来有些突兀。几个佩戴着耳机的中年人在周围不时踱步。今天的未名湖畔,鸟鸣声也被这景色夺去了视线。
北京的空气难得不错,但我们还是不约而同地戴上了防雾霾口罩,防止有如老师所说的不法人员随意拍照。
走到楼门口时,三名保安拦住了我们的去路。想起刚才校门口保安小哥查证的声音,显然,保卫部为了今天可能发生的事件还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您好,请问北京大学信息公开办公室是在这里吗?”
“不知道,不在这里,你们去别处吧。”保安小哥干脆地回答。
想到过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却没想到会收到这样的回答,如一份练习好的答卷般工整。可是北京大学官方网站上写到的信息公开办公室地址,确实是这栋三层楼的仿古建筑啊。
“请不要在这里堵着,还有交材料的人要从这进来呢。”保安小哥希望我们赶快站到一边,然而环视四周,除了几个在树下踱步的人,还真没看到有人的手中拿着什么材料,除了我们几个手中的信封。
这时,一名老师从仅开了一半的门后探出头来:“是要递材料的同学是吧,来来来让他们进来。”老师的态度与保安判若两人。就这样,我们终于走进了办公楼,等候好的负责接待的老师将我们领入115号值班室。据老师说,“信息公开办公室”就坐落在这里。
“这里不方便站太多人,咱们留两三个人在这里交材料,其他人咱们到另一个房间等候吧。”除了几个同学外,我与几名同学又来到了“贵宾室”,服务人员还给我们递上茶水。
同学们陆陆续续接到通知,到值班室向老师递上材料,并填写了《<信息公开申请受理单>送达确认单》。我们总共递交了十份材料,工作人员填写的编号分别是2018年第1号至第10号。看来,信息公开办公室的工作似乎并不太忙,所谓的“办公室”,也只是办公楼值班室里的一个隔间。
由于某些原因,邓同学未能现场递交材料,故委托我代为递交。
受理单上写着: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办公室将在15个工作日内对我们提出的申请事宜给予回复,工作人员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填写送达确认单后,我们向接待的老师表示了感谢,随后离开了办公楼。整个过程总体来说比较顺利,办公楼的值班老师认真接待了我们的申请。之前,了解到对于这一行为,一些同学表示出一些畏惧的情绪,希望其他的同学看到今天的记录,在之后的生活中,也可以放下对校方的顾虑,积极参与学校事务,在行动中与校方形成有机互动,让我们的北大变得更好。
原标题:4月9日上午,十名北大师生正式向校方递交信息公开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