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在上海某房产交易中心,一位年轻妈妈正在进行“房产交易”,她说是给孩子买“学区房”。按照这位年轻妈妈的讲述,她考虑到很多学区房需要提前五年落户,便从怀孕就开始为买学区房做准备。这样的事情,很快在社交媒体上被围观。毕竟,在房价居高不下的时代,在很多人连婚房都买不起的情况下,有人却在肆意谈论“学区房”,这着实会让一些人感到沮丧,甚至会大唱“学区房”的反调。
我们很清楚,就现在的“高考”而言,已经被钦定为较为公平的“上升通道”。虽然,有一些“民间情绪”,总是在强调“阶层固化”和“上升壁垒”,但从更多普通人上升的可能性来看,“教育之路”似乎还是较为可行的一种优先选择。这也导致绝大多数家长在为孩子铺设“教育之路”的时候,一开始就是以“出路”为导向的。
这种情境下,“学区房”便成为一种相对刚需的配置。不过,作为“学区房”的选择,只要有经济能力,确实能为“受教育”提供较多便利。一方面孩子上学有更多的主动“择校权”,能提前拥抱更好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作为家长而言也相对省心,“学区房”一般都离学校较近,接送孩子的问题就相对好解决,要不然在大城市里“接送成本”就会让人很难承受。不过,要是“经济能力”不足,就另当别论了。
坦白讲,在“学区房”的选择问题上,舆论上一直较为反感,主要还是基于“房价高涨本身”和“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却很少有人能直面“学区房”本身的益处,去看待这种提前谋划的方式。常见的几种“极端喷”,或许真的该拉出来遛一遛。
其一:有“学区房”就真的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保票吗?
就事论事,决定孩子未来出路的因素其实有很多,“学区房”仅算是其中的一环。但我们反过来想,没有“学区房”,孩子的教育之路将更加艰难。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条件越丰富,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相信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同样适用的。
其二:“学区房”那么贵,孩子的出路不好不就很亏?
坦白讲,国人的受教育初衷,绝大多数都是实用主义为先。尤其,对于那些经济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家庭更是如此。所以,在“买学区房这件事情”上,他(她)们首先想到的是“性价比”,而非孩子受什么教育的问题。
当然,就现在的房价走势而言,我们很清楚,“学区房”基本上不会贬值,就算未来自己的孩子没有因“学区房”而赢得很好的出路,但“学区房”作为投资也没什么问题。所以,“学区房”无论入手多贵,但在未来只会更贵,这个问题相信你我都很清楚。
其三:念书和成功没必然关系,所以“学区房”没那么重要?
一些人总强调,念书和成功没必然联系,这确实在逻辑上是对的。但是我们要知道,那些不念书的人,想要走向成功之路,总会比念书的人更艰难一些。另外,“受教育”本身,除却谋生的实用趋向,作为个体自身的精神构建,也是一种必要的途径。尤其作为现代社会,“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标配。如果,家庭条件可以承受买“学区房”,能为“受教育”提供便利,真的“没毛病”。
其四:“房价持续高涨”,“教育资源配置”是普遍性问题,让买学区房的家庭背锅很无聊。
从当下的社会情绪出发,谈论“学区房”本身,实际上早已抽离教育的问题本身,而是转向“房价持续高涨”和“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进行各种追问和争论。而面对这些暂时难以缓解的问题,舆论上只能避重就轻。所以,最先遭受到打击的往往就是买“学区房”的家庭。
实际上,作为个体意愿的衡量,有能力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好的“受教育”条件,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当绝大多数家庭得不到相应的条件时,并且自己也没有能力解决当下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他(她)们便会将矛头指向拥有“学区房”的家庭,认为是他(她)们将秩序搞乱,这着实让人感到很无聊。
所以,对于“学区房”本身而言,所谓的原罪也只是舆论的化身。实际上,就和买婚房一样,有条件还是应该买,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买,这虽然显得很实用主义,但却较为适合当下人们对生活的掌控。从这些层面上来看,或许“极端喷”就较为显得“盲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