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披露最新金融数据看上去有点“恐怖”。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共增加8.07万亿元左右,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86万亿元。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是什么概念?这就是说,一季度91天里,平均每天超过700亿存款涌向银行!疫情期间,大家都在“报复性存钱”(4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
经济持续下滑,而且下滑趋势不变,为了数据好看,就有人弄些鲜艳的涂料出来粉饰一番。比如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就提出“相对增长率”,即用中国增长速度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比值或差值。“如果2020年世界增速为-2.5%,中国为3%,相对增长率就是5.5%,是高于去年的。”
经济增速如果真的改用“相对增长率”,那经济数据最讲究的同比、环比又怎么体现呢?这种比法其实是比“烂”,无非是让经济下滑时数据“好看”一些,但对研究经济却没有任何好处。
《每日经济新闻》提出的这个“报复性存钱”概念,就更加“无厘头”了。昨天看到这个古怪的名词后,我是毫不客气地指出:无论是此前的“报复性消费”,还是这个“报复性存钱”,提出这个概念的都是相当无聊,甚至相当无知。如果将这两个概念连在一起,任何一个普通人拿脚后跟想想,估计都只有两个字:扯淡!
有关“报复性消费”问题,我此前发表的《疫后会出现报复性消费?商家不要过于乐观》和《餐饮业涨价是“自杀”,海底捞、西贝道歉很明智》,就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这里不再赘述。
这里需要稍稍说明的一点是,海底捞、西贝目前的处境确实也很艰难,有通过涨价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的迫切需求,甚至也有其合理性。而海底捞、西贝之所以为此前很短时间的涨价道歉,并非他们“让利”消费者,而仅仅因为目前饮食业市场一片惨淡,消费需求严重不足,贸然涨价会导致更多客户流失,企业损失反而更大,不如恢复原价,留住客户,让客户与自己共克时艰。
有关“报复性存钱”问题,我认为这简直就是胡乱造词。因为在第一季度大量停工停产状态下,居民能有多少钱可以存银行?肯定没有可能出现疯狂存钱现象。新闻仅仅报道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却没有报道同比是增加还是减少,这不是一篇正经八百的财经新闻。当然,即使出现同比存款增加,那也不存在出现“报复性存款”问题,而一定是因为今年第一季度大家钱花得少了。
这个应该非常容易理解。大家都自我隔离了,哪里还有多少消费渠道?多数地方每天每户只能一个人出小区,而且还有时间限制,基本上只能去菜市场了;因为物流不够通畅,食材也都多是本地产的大路货,花费不了几个钱。此外,春节长假,原本大家都有时间“逛商场”,可疫情让你不得不待在家里,“逛商场”的消费也避免了。
特别省钱的,是连丈母娘家都去不了,而那些出生农村的城里人,也不需要买多份礼品送老家的叔叔伯伯舅舅阿姨了,这当然又省下了一大笔。春节几天,原本是餐馆的旺季,可今年大年初一之后,所有餐饮企业都歇业了,绝大多数都直到三月底、四月初才开业,而且至今半死不活,哪里还有消费?
今年第一季度,仅铁路、公路、民航就少收了太多的钱,这些会有很大一部分已经转化为存款;春节之后,旅游景点、影剧院近乎“零收入”,这一部分也转化成了存款。还有疫情期间房地产市场、车市、零售业都停摆,钱也暂时存了下来。
再说一下人均吧。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14亿人口人均下来也就4600多块钱,约合一个月工资,这对于集中发放年终奖金的第一季度不算多吧?换句话说,在不买房、不买车甚至智能手机销量也大幅度下滑的第一季度,人均存4600多块钱不算多吧?
经济下滑,居民手中的钱少了,存款也自然会下降,这是一般不用怎么动脑子就能想得通的问题。当然,也有人“何不食肉糜”,比如一位衣食无忧的群友就认为中国对美出口减少,可以“让劳动者悠着点,也好”。他根本就不知道,很多出口企业职工,是靠这份薪水养家糊口,靠这份薪水归还“按揭”的。
经济下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趋势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而“吹牛皮”绝对不是生产力。可以这么说,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间里,根本就不可能出现“报复性消费”现象,更没有可能出现“报复性存款”。
原标题:周蓬安:没有“报复性消费”,更没有“报复性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