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杨氏第三代传人杨澄甫的套路演练舒展大方,气势磅礴,似行云流水,如滔滔大河,堪称近代杨氏传统太极拳之圭臬,其技击风范更是令人 敬仰。杨振基先生说:“杨式太极拳每一式都是为搏击而编的,带有技击性的,必须明了拳的本意……”还说:“现在把拳改来改去……把一些带技击性的动作也改 了,拳式的攻防意识不明显,练来练去除起到健身作用外,技击方面的意识和效果减弱了,甚至不存在了。”(《杨澄甫式太极拳》)时下,一些人练太极拳不懂技 击含意,手脚不到位,随意出手,这不是真正的太极拳,架子打得再好看也只是“太极操”。
除杨澄甫宗师外,其传人许禹生、陈微明、董英杰、郑曼青、李雅轩、傅钟文、赵斌、吴志青及四位哲嗣振铭、振基、振铎、振国等均有著作问世,在 书中除动作说明外,他们还以“应用”、“用法”、“功用”或“技击意义分析”等解说招式的技击含意,其中尤以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和《太极拳使 用法》及杨振基先生的《杨澄甫式太极拳》最为详尽。
但是在八十八式太极拳的解说中并无谈及招式用法和技击含意,学者只是依样葫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一些人虽然练了几十年的拳,由于 不懂技击含意,腰身手腿的动作不到位,“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一些人打拳毫无拳意, 毫无攻防意识,动作打得再好看也不是真正的太极拳。
杨振基老师演练的套路酷似乃父。《杨澄甫式太极拳》中每式的“技击意义分析”也源自其父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为杨家之真传。对白鹤亮翅,他 说:“……两手上下分开,右手是直线上提的,上提至头顶后逐渐翻掌上提,不是由右往里插,也不是手指尖向上的立掌……”(“注意事项”)“对方从身前用双 手击来,我左手自左侧展开对方右手,右手向上往右侧展开对方左手……此式用的是分劲。”(“技击意义分析”)高探马,“右横掌稍内旋转手心向下,向前以小 指一侧外缘向正前打出”(“动作说明”)。“对方用左手从我左腕下绕过,往右挑拨,我将左手腕略松劲,转手心向上将对方腕用劲叠住,往怀内采回,用右手横 掌向对方面部击去”(“技击意义分析”)。而八十八式白鹤亮翅说明为:“……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笔者质疑:攻哪里?防哪里?)高探 马说明:“右掌经右耳旁向前推出,手指与眼同高……”(笔者质疑:推哪里?能打人吗?)显然,前者的打法富于攻防意识,而后者则逊色多了。八十八式太极拳 所有的动作招式均无技击用法说明,这就不是拳的本意了。
2.八十八式太极拳的一些动作要领有悖于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如弓步,传统套路的要求是“(前弓腿)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为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杨澄甫《太极拳练习谈》)。“前弓脚小腿与地 面垂直………‘(弓步)两脚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是练拳者自然裆的距离……”(杨振基《杨澄甫式太极拳》)“练太极拳时……膝关节要保持一些弯曲度,以避 免大腿后部肌肉紧张……”(顾留馨《太极拳术》)两足的横向距离则要求“与肩同宽”。上述是杨式传统太极拳弓步规范、正确的动作要领。而八十八式太极拳则 要求:做弓步时,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脚脚跟后蹬……自然伸直或自然蹬直,两脚横向距离约10厘米(揽雀尾、闪通臂、搬拦捶等动作说明)。这样的弓步,明 显违背了上述几位大师的要求,也违背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因为,前弓脚之膝盖只要超过小腿与地面的垂直线(尽管不超过脚尖),都会增大膝关节的承重负担, 且无前撑之劲,重心前倾,“即失中正姿势”。后脚跟“伸直”或“蹬直”,会引起大腿肌肉紧张,并影响腰胯转换的灵活性。而“弓步两脚的横向距离为10厘 米”明显过窄,易使下肢不稳,影响动作的轻灵和劲道的发挥。
所谓“抱球”(传统太极拳套路无此说法),是某探究些拳式在出劲前身势与两臂间的相合和蓄劲的预备动作。以斜飞式为例,杨振基先生 说:“(腰)带动双手上下翻转,右手向右下外旋划圆弧至右腹前,手心斜向里向上,成下拥手,左手向左向右内旋划至胸前,两腕臂上下相交。”杨振铎先生说: “两臂向左下环弧……左小臂里屈至胸前,掌心向下。右臂环至腹部前方,掌心向上,两臂相合。”而八十八式太极拳说明为:“左手划弧,左臂平举胸前,左手手 心向下,右手经体前下方划弧与左手上下相对……”(斜飞式解说)揽雀尾解说为:“左臂平屈于左胸前,与肩同高,手心向下,右手经腹前向左划弧至左肋下(手 心向上),与左手上下相对成抱球状……”按八十八式太极拳的“抱球”要领,左肘必然拾起(因为“与肩同高”),左肩也会随之耸起,这违背了杨澄甫《太极拳 说十要》关于沉肩坠肘的要求。同时,由于耸肩抬肘,身势与两臂不能自然相合,蓄劲也无法做到。
腰的运用在太极拳中尤为重要,有“八卦掌,太极腰”之说。在传统太极拳套路中,几乎所有的拳式都有腰的动作。杨澄甫宗师说:“腰如车轴,如腰 不能作车轴,四肢不能转动。”(《太极拳使用法》)其子杨振基先生对腰的运用这样阐述:“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并说,练太极 拳不从腰去练就永远也练不成(《杨澄甫式太极拳》)。他把腰的动作分为转腰、拉腰、闪腰、摆腰等。他演述的传统套路,腰的动作就有230多个。而八十八式 太极拳在套路动作说明中,只强调手、脚等肢体局部动作,没有谈及腰的运用,这不能不说是该拳的最大缺憾。
综上所述,八十八式太极拳在练拳宗旨和动作要领方面均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当然,二十四式、四十二式等国编套路也有不少违背拳理拳法的地方。国 编表演竞赛套路尤其是二十四式、四十二式对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发展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长期误导着成千上万的 太极拳爱好者。有些人练了一辈子拳却不懂拳理拳法,有些人表面动作很“好看”其实身法不松不沉、内中无意无气,动作依样葫芦,技击含意全无,人称“太极 操”是也。当然,由于八十八式太极拳编写于20世纪的50年代未,推广于六七十年代,受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和影响在所难免。笔者认为,太极拳也应与时俱进, 根据时代的变迁及目前杨式太极拳在海内外的发展形势,八十八式太极拳套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说句不中听的话,它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除杨澄甫宗师外,其传人许禹生、陈微明、董英杰、郑曼青、李雅轩、傅钟文、赵斌、吴志青及四位哲嗣振铭、振基、振铎、振国等均有著作问世,在 书中除动作说明外,他们还以“应用”、“用法”、“功用”或“技击意义分析”等解说招式的技击含意,其中尤以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和《太极拳使 用法》及杨振基先生的《杨澄甫式太极拳》最为详尽。
但是在八十八式太极拳的解说中并无谈及招式用法和技击含意,学者只是依样葫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一些人虽然练了几十年的拳,由于 不懂技击含意,腰身手腿的动作不到位,“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一些人打拳毫无拳意, 毫无攻防意识,动作打得再好看也不是真正的太极拳。
杨振基老师演练的套路酷似乃父。《杨澄甫式太极拳》中每式的“技击意义分析”也源自其父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为杨家之真传。对白鹤亮翅,他 说:“……两手上下分开,右手是直线上提的,上提至头顶后逐渐翻掌上提,不是由右往里插,也不是手指尖向上的立掌……”(“注意事项”)“对方从身前用双 手击来,我左手自左侧展开对方右手,右手向上往右侧展开对方左手……此式用的是分劲。”(“技击意义分析”)高探马,“右横掌稍内旋转手心向下,向前以小 指一侧外缘向正前打出”(“动作说明”)。“对方用左手从我左腕下绕过,往右挑拨,我将左手腕略松劲,转手心向上将对方腕用劲叠住,往怀内采回,用右手横 掌向对方面部击去”(“技击意义分析”)。而八十八式白鹤亮翅说明为:“……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笔者质疑:攻哪里?防哪里?)高探 马说明:“右掌经右耳旁向前推出,手指与眼同高……”(笔者质疑:推哪里?能打人吗?)显然,前者的打法富于攻防意识,而后者则逊色多了。八十八式太极拳 所有的动作招式均无技击用法说明,这就不是拳的本意了。
2.八十八式太极拳的一些动作要领有悖于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如弓步,传统套路的要求是“(前弓腿)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为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杨澄甫《太极拳练习谈》)。“前弓脚小腿与地 面垂直………‘(弓步)两脚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是练拳者自然裆的距离……”(杨振基《杨澄甫式太极拳》)“练太极拳时……膝关节要保持一些弯曲度,以避 免大腿后部肌肉紧张……”(顾留馨《太极拳术》)两足的横向距离则要求“与肩同宽”。上述是杨式传统太极拳弓步规范、正确的动作要领。而八十八式太极拳则 要求:做弓步时,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脚脚跟后蹬……自然伸直或自然蹬直,两脚横向距离约10厘米(揽雀尾、闪通臂、搬拦捶等动作说明)。这样的弓步,明 显违背了上述几位大师的要求,也违背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因为,前弓脚之膝盖只要超过小腿与地面的垂直线(尽管不超过脚尖),都会增大膝关节的承重负担, 且无前撑之劲,重心前倾,“即失中正姿势”。后脚跟“伸直”或“蹬直”,会引起大腿肌肉紧张,并影响腰胯转换的灵活性。而“弓步两脚的横向距离为10厘 米”明显过窄,易使下肢不稳,影响动作的轻灵和劲道的发挥。
所谓“抱球”(传统太极拳套路无此说法),是某探究些拳式在出劲前身势与两臂间的相合和蓄劲的预备动作。以斜飞式为例,杨振基先生 说:“(腰)带动双手上下翻转,右手向右下外旋划圆弧至右腹前,手心斜向里向上,成下拥手,左手向左向右内旋划至胸前,两腕臂上下相交。”杨振铎先生说: “两臂向左下环弧……左小臂里屈至胸前,掌心向下。右臂环至腹部前方,掌心向上,两臂相合。”而八十八式太极拳说明为:“左手划弧,左臂平举胸前,左手手 心向下,右手经体前下方划弧与左手上下相对……”(斜飞式解说)揽雀尾解说为:“左臂平屈于左胸前,与肩同高,手心向下,右手经腹前向左划弧至左肋下(手 心向上),与左手上下相对成抱球状……”按八十八式太极拳的“抱球”要领,左肘必然拾起(因为“与肩同高”),左肩也会随之耸起,这违背了杨澄甫《太极拳 说十要》关于沉肩坠肘的要求。同时,由于耸肩抬肘,身势与两臂不能自然相合,蓄劲也无法做到。
腰的运用在太极拳中尤为重要,有“八卦掌,太极腰”之说。在传统太极拳套路中,几乎所有的拳式都有腰的动作。杨澄甫宗师说:“腰如车轴,如腰 不能作车轴,四肢不能转动。”(《太极拳使用法》)其子杨振基先生对腰的运用这样阐述:“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并说,练太极 拳不从腰去练就永远也练不成(《杨澄甫式太极拳》)。他把腰的动作分为转腰、拉腰、闪腰、摆腰等。他演述的传统套路,腰的动作就有230多个。而八十八式 太极拳在套路动作说明中,只强调手、脚等肢体局部动作,没有谈及腰的运用,这不能不说是该拳的最大缺憾。
综上所述,八十八式太极拳在练拳宗旨和动作要领方面均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当然,二十四式、四十二式等国编套路也有不少违背拳理拳法的地方。国 编表演竞赛套路尤其是二十四式、四十二式对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发展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长期误导着成千上万的 太极拳爱好者。有些人练了一辈子拳却不懂拳理拳法,有些人表面动作很“好看”其实身法不松不沉、内中无意无气,动作依样葫芦,技击含意全无,人称“太极 操”是也。当然,由于八十八式太极拳编写于20世纪的50年代未,推广于六七十年代,受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和影响在所难免。笔者认为,太极拳也应与时俱进, 根据时代的变迁及目前杨式太极拳在海内外的发展形势,八十八式太极拳套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说句不中听的话,它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top/YangSheng/2012-11/388.html,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