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阅读

寻源太极拳:陈家沟太极的传承、生意与迷茫

媒体寻源太极拳:创始人不是什么张三丰或李四丰

张福旺说:“无论是太极拳还是其他拳,首先它是拳,拳就是技击术。”

“八大天王”之一、“70后”张福旺表示,武术界自古以来都有江湖绰号,“人家往往记不住真名,记住了绰号。”张福旺是陈家沟土生土长的村民,师承王西安,5岁开始练拳,19岁开始参加比赛,上世纪90年代出去闯荡时,才20来岁,没有名气。大家对太极拳普遍有偏见,一种认为太极是张三丰创造的神功,一种认为太极就是简化的24式。

难免不断有人来挑战踢馆。“人家一看你打拳像摸鱼,就找上门来了”。1995年,他到湖北教拳,有个练外家拳的警察,身高体壮,约他在山顶比赛,很多人围观。对方一拳轮过来,肩膀空了,张顺势打了个肩靠,将其击得碎步退至一丈外,重心不稳,往后倒了下去。张赶紧跑过去拽他起来,“要不要再来?”“不要了。”两人化敌为友。

产业链与怪现象: “大师满天飞”

忆往惜今,陈一华不禁感慨,太极拳真正精华的东西失传太多。他坚信,现在几乎没人能达到前人的水平,但相伴而来的是,普及程度达到历史最顶峰。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3亿研习太极的人,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媒体寻源太极拳:创始人不是什么张三丰或李四丰

游客在陈家沟拍照。

2000年,温县开始规划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景区,先后建造祖祠、博物馆、王庭大街等,以太极元素为核心,催生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光是陈沟线一段800米左右的主街,就有四五家太极养生馆,六七家太极服装店,十几家饭店和家庭旅馆。温县旅游局局长杨照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陈家沟一家服装店每年的销售额就有200万,每年景区旅游人次达110万。

媒体寻源太极拳:创始人不是什么张三丰或李四丰

陈家沟村有近30家家庭武馆。

1980年,陈家沟新建武术体校,由陈一华父亲陈伯先组织管理,属于公办,当时有教拳的老师偷偷在家开武馆,被视为陈家沟太极拳产业化的开端。此后民办武馆渐多起来。2000年,武术体校以38.5万卖给陈小旺家族,改名为“陈家沟太极拳学校”。至今,全村成规模的武校有3家,大大小小的家庭武馆近30家。

张福旺的家庭武馆是其中办得比较好的,他告诉记者,在陈家沟靠教拳发财并不容易,但没有透露具体收入。“挣钱不是关键,关键是受人尊重,所有人看见你,都叫你师傅,他们跟我学了之后,身体或者家庭改观了,这才是最大意义。”

据张福旺、严双军、陈启胜等人介绍,在外教拳的陈家沟人,多为30-40岁的青壮年,做得好,一年挣30-50万;多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地区;知名拳师陈向武在汕头开馆,一对一教学,1小时1000元;陈正雷4000多名弟子,弟子的弟子已在开拳馆;朱天才的弟子在日本开会馆,一个会馆就有10万会员。

媒体寻源太极拳:创始人不是什么张三丰或李四丰

历史最悠久的陈式太极拳学校。

陈家沟太极拳产业延伸到外面的部分才是巨头,但数据无法统计,“因为好多人在外面开拳馆,不想让师父知道。弟子在外面辛苦灌溉,有些师父一过去就 摘桃子 ,把学生都带走了。”严双军了解到,这种情况虽然只是极少部分,但在年轻一辈的弟子中间影响很大。

心直口快的陈一华感觉到,陈家沟太极拳发展起来了,也出现了不少“怪现象”:以前都是义务教拳,有责任传承,“现在世界各地的人都来学了,能靠教拳挣钱了,味道就变了”。他认为,太极拳发展到今天,是对人性的大检验,有些人为了挣钱不择手段,有些人学拳就为了作秀、包装,有些人水平不高,没什么可教,却大喊大叫,还有一帮人跟在后面叫喊。

陈一华直言,现在很多所谓的拳师、大师、宗师,有些人名副其实,但也有人沽名钓誉。“好多人外地人问我,这里谁的水平高?我也没办法解释。 四大金刚 的水平有多高,也没有衡量标准。”

媒体寻源太极拳:创始人不是什么张三丰或李四丰

朱天才的家庭武馆,正在练功的弟子,他们大多14-16岁,习练五六年后,可到分馆当助教,工资一般有6000元。

朱天才也认同,所谓的大师没有衡量标准,有些人练三年五年,也称自己是大师。“不仅是武术大师,各种大师都有,什么易经大师、国学大师,大师满天飞!我觉得没什么意思,国家也是不承认的。”

“哪有那么多大师!什么叫 太极十年不出门 ?意思是你辛辛苦苦练,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十年后才可以出去教拳。所以有句话叫 练拳者千人万人,成熟者一人半人 。”张福旺练拳四十年,教拳二十余年,尚不敢自称大师。

陈立法的观点有所不同,他觉得有些人虽练拳时间不长,也能出去教人学个套路,“高级老师教高级学生,初级老师教初级学生,一年级的水平也能教零基础学生”,这是文化普及趋势下必然的传播方式。他一直警诫儿子,练拳好不好不重要,关键要做人,做人一定要守规矩。

传承与迷茫:“两条腿走路”

随着太极拳普及化,它的意义更多体现在养生健体,95%学太极的人都是来健身的。但陈一华认为,对拳师的要求不能止于养生健体,还要达到先辈的水平,要把太极拳的内涵、精神传承下去。

媒体寻源太极拳:创始人不是什么张三丰或李四丰

陈家沟一家饭店张贴着陈氏太极拳门规戒律,其中有两条“不与无知争强,不与狂徒较量。”是陈家沟人对待徐某一事的态度。

而在张福旺看来,太极拳的传承应“两条腿走路”,一条继续推广健身功能,一条把技艺传承下去。去年11月份起,他们开始筹备一个“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温县的武馆联手定期举行比赛,让学生有更多实战的机会;第二步,推动设立更多国家级的太极拳推手职业联赛;第三步,举办太极拳与其他传统武术的对抗类比赛。

最近纷纷扰扰的事情更让他下定决心,在以后的传承中,必须加强德育的教育和技击的训练,“绝对不能让技艺失传。”

陈家沟历来注重太极拳技击的传承。以前,陈家沟的弟子、孩子出去跟人打架,把人打伤了,老人会出面摆平,要是打输了,没人会管;现在,陈家沟所有的武馆学生都要参加对抗类比赛,要是谁家的孩子拿了套路冠军,没人记得住,拿了推手冠军,大家会觉得挺不错。”

媒体寻源太极拳:创始人不是什么张三丰或李四丰

给武馆烙画。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是内家功夫,必须从童子功练起。朱天才表示练功只有两个秘诀,一是遇到明师,学拳先明理;二是长期坚持练习。“现在的孩子头脑灵活,有文化,但缺少苦练的功夫。”

“以前的人除了生产就是练功,整天都在练,一间房,房里有一张长凳,练累了就在凳子上休息,一天练30遍。”陈启胜描述“四大金刚”当年练拳的情况。

来学拳的孩子大多成绩不好,学成教拳是他们的一条出路,但他深知,这条路不容易,竞争比较激烈,他自己就是吃着苦走过来的。对下一代拳师的走向,陈福旺也比较迷茫,未来学技击的人可能越来越少,有多少人可以传承?

媒体寻源太极拳:创始人不是什么张三丰或李四丰

正在修建的新武馆。

他注册了一个家庭武馆,暂时租用场地教学,申请在陈家沟买一块地,需排队等。陈家沟的土地越来越紧张,同一块地,十年前卖10万,现在卖150万,增长15倍。

他在租用的场馆里举办了短期学习班,去年学拳1000人次,有90多名来自16个国家的外国学员。

法国骨科医生Matthieu是陈立法唯一一个正经收的外国徒弟,他8岁开始接触中国功夫,2005年来陈家沟游玩时,在杨露禅学拳处偶遇陈立法。当时陈在他面前耍了一遍小架一路,独特的拳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媒体寻源太极拳:创始人不是什么张三丰或李四丰

Matthieu在陈立法家练拳。

一年之后,Matthieu再次来到陈家沟,拜师陈立法学太极拳,每年集中学习一个月,至今11年未中断,在陈众多弟子中,堪称佼佼者。

在欧洲,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太极拳只有助于养生,很少人知道太极拳也可以格斗。“因为他们接触到的大多是杨氏太极,在我的理解中,杨氏较少发力,陈氏更多发力,有更多的擒拿、推手等技能。当我对太极拳的了解越来越深,我知道它是可以实战的。”2011年,他在法国开了一个武馆推广太极,现在有30个学生。

外界传言陈家沟人人都会太极拳,陈立法认为这种宣传过分了,陈家沟有700多户,3000口人,他估计现在有一半人会练,但练得好的人依然是少数。有时候他感觉,老外对太极拳比中国人还用心。

陈立法小时候跟奶奶一起睡,奶奶常跟他说,爷爷的功夫有多好,因此他从小就有强烈的传承意愿。他14岁随父亲学拳,33岁开始教拳,不过主业仍是耕种,一直到近几年,村里搞旅游开发,没地了,也耕不动了。

媒体寻源太极拳:创始人不是什么张三丰或李四丰

国际太极院,学生每天5点多就要起来晨跑、训练。

如今年近70岁,子孙满堂,衣食无忧,陈立法的想法越来越简单:“有人来学拳,我就教,没人来,我也不去宣传。只要能把太极拳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一代代传下去,就满足了。”他为传承了武学世家的衣钵感到骄傲,“我们家12口人,除了小孙子,11个人都会练。”

【内容导航】
第1页:陈氏太极拳 第2页:太极拳产业链
本站备用网址 www.818.mom
敬请收藏   以防迷路
发表评论全部评论
字数 登录
相关新闻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