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阅读

八旬老人厨房写书意外走红 用八斤手稿纪念母亲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25日电(记者 上官云)写作、出书、接受采访……杨本芬今年80岁了,最近,因为新书《秋园》的出版,她的生活开始有了一丝改变。

  她不是职业作家,《秋园》是她出版的第一本书。在豆瓣,不少读者为其打出了四星甚至五星。这一切不在杨本芬预料中,到现在都觉得“像在做梦一样”,她不是为出版与发表而写,而是想为逝去多年的母亲留下“活过的证据”。

  记录母亲的一生

  就篇幅而论,《秋园》的故事不算长,它描述了女主角秋园作为妻子、母亲的坎坷命运。

点击进入下一页
杨本芬。章红供图

  秋园成婚后,随丈夫杨仁受定居湖南乡村,丈夫是个读书人,心地很善良,但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中年丧夫,秋园咬着牙一个人抚养四个孩子,吃尽苦头。她曾带着孩子流落到湖北,为了落脚,改嫁给当地一位丧偶的大队书记。就在生活渐渐安稳的时候,小儿子意外溺水身亡。

  第二任丈夫去世后,已经年过六旬的秋园回到湖南,在两个儿子的陪伴下度过了晚年最后的时光。八十九岁那年,秋园不小心摔了一跤,髋骨骨折,两个月后便离开了人世。

  “秋园的原型,就是我的妈妈梁秋芬。”写这本书,杨本芬并不是想抱怨生活中曾有过的磨难,而是希望留下母亲在人世间来过的痕迹。

  她在《秋园》序言中写道:“我知道《秋园》讲述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厨房里的写作

  这本纪念母亲的小说,很多内容是杨本芬在厨房里写出来的。

  “退休后,我到南京帮二女儿带孩子,顺便做做家务。”二女儿章红是个作家,家里存着很多书。杨本芬不时会找出几本看看,“我看到好多作家写他们的母亲,就想我也能写啊。”

  那时,她还不会用电脑,就在一摞白纸上开始了最初的写作。平时,杨本芬的大部分时间被做家务、照看孙女占据,所以,就在厨房里忙活时,见缝插针写上几行。

  女儿家的厨房是由一个封闭阳台改造成的,不过四五平米大,再搁不下一张写字桌。杨本芬找来一张小板凳,坐在上面,再拿一张高一点的方凳当桌子,稿纸就铺开在上面。

  “我是个急性子,想起一个画面就想马上记下来,锅里炖着红烧肉、煲着汤,我就趴在灶台旁边写。”由于写的都是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杨本芬几乎不存在写作上的“瓶颈”。

  超强的记忆力也帮了大忙,让她在几十年后仍能清楚地回忆起一些场景、细节,尽可能原汁原味还原当年的生活场景。

点击进入下一页
《秋园》。出版方供图

  要离开南京时,《秋园》的初稿基本完成了。出于好奇心,杨本芬顺手称了称那一堆稿纸,足有八斤重。那里面也有她自己眼泪的重量,“写着写着想起妈妈,我会忍不住地痛哭。”

  第一读者是女儿

  在杨本芬写书的过程里,女儿章红既是第一读者,又充当了“编辑”的角色。她把文稿一个字一个字敲到电脑里,又一章一章发在网络论坛里,取名“妈妈的回忆录”。

  人们对一个普通人的经历会有兴趣么?章红说,结果是她没想到的——许多人追读这个帖子,并且写下动情的留言。

  在章红眼中,母亲杨本芬是个很老派的人,自谦,在意别人的感受,“妈妈对每个留言的人都充满感激,她认为每条留言都应该回复,否则就是不礼貌,冷落了人家。”

  看到女儿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一一回复,杨本芬决定“学电脑”,学会打字后,又让女儿把上网的步骤一条条写在纸上,自己一步步照做。当可以自己发帖和回复网友时,这种交流给她带来极大的快乐。

  杨本芬曾猜测过别人喜欢《秋园》的原因:我是个普通人,我经历过的事情,可能许许多人都经历过,比较容易引起共鸣。

  “我不觉得自己是个写作者”

  《秋园》火了以后,有不少媒体发来采访邀约,杨本芬则几乎每次都认真提到自己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没能好好念书。”

点击进入下一页
杨本芬(右)和其母亲。章红供图

  她一生都渴望读书学习。但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和母亲一起维持一个家庭的生计,帮着缝衣服、纳鞋底,带弟弟妹妹。到11岁还没能上学,看着村子里同龄人去学校,心里跟猫抓一样难受。

  成年以后,生命中的大多数时间仍是在为生计挣扎。她做过许多活计:种田、切草药、当工人……几乎从未与文字有过交集。然而读书的梦想却从未泯灭,在她生活的县城,只要听见谁手上有一本小说,就一定想方设法借来。

  章红记得,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杨本芬就说:“以后你们要读大学。”后来,在杨本芬的坚持下,家里三个孩子都接受了高等教育。

  “我不会打扑克、打麻将,就只爱看书写东西。”有时候,杨本芬并不觉得自己是个写作者,但依然会继续写下去,“我在人世上的时间也不多了,就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吧。”(完)

本站备用网址 www.336.one
敬请收藏   以防迷路
发表评论全部评论
字数 登录
相关新闻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