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下午5点,河北省三河市政府官网上,市委书记付顺义的简历页面突然无法打开。
与此同时,燕郊高新区官网也撤下了他的职务信息。
这位曾主政固安县、2024年6月空降三河的“一把手”,因一纸“禁色令”被闪电免职,成了全网热议的“消失的书记”。
通报全文如下:
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下一步,将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责任人依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同时健全长效机制,对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坚决维护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悬念拉满的问题来了:
主要负责人是谁?
当网友做出这一提问时,有些网友应该是真的不知道,有的网友是要表达对通报表述不清晰的态度。
具体来说,上述通报里的“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就是指三河市委书记。
在通报中以“市委主要负责人”指代“市委书记”,倒也不是廊坊市的“原创”,而是部分官方通报的“惯例”。
比如,安徽滁州滁河水体污染事件当中,滁州市委通报的表述也是:“目前,全椒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已被免职,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调查。”
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为何因“广告牌颜色”被免职?是真如通报所言“侵害群众利益”,还是另有隐情?
“禁色令”真相:书记的“美学霸权”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是2025年4月三河市强制推行的“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政策。
- 荒唐执行细节:城管部门手持色卡,要求商户将招牌底色改为“绿色”或“白色”,蜜雪冰城的红色招牌被刷成“雪王绿”,医院的红十字标识甚至被改成绿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牌也未能幸免。
- 书记的“色彩心理学”:据内部会议录音,付顺义曾称“红色让人亢奋”“蓝色太俗”,要求打造“学院风、国际化”的城市形象。
更讽刺的是,这项政策在文件未正式下发前就已执行,商家被迫自费更换招牌,损失惨重。
网友辣评:
“书记是不是色盲?红绿灯倒是红绿配,也没见司机集体路怒!”
“蜜雪冰城变‘草原冰城’,顾客以为山寨店,生意直接腰斩!”
热搜背后的“三重爆点”
为何一个县级市的“颜色整改”能引爆全国舆论?
1. 权力任性触及民生痛点:商户被迫反复更换招牌,经济损失无人赔偿,甚至有商家陷入“无牌经营”困境。
网友直言:“折腾老百姓的钱包,比贪污还可恨!”
2. 形式主义登峰造极:中国广告协会痛批“一刀切”政策是“形式主义典型”,新华网更斥责“权力如同儿戏”。
3. 舆情应对“鸵鸟化”:事件发酵一周内,三河市始终沉默,直到央媒连发12篇评论施压,廊坊市才匆匆免职了事。
锐评: “城市治理要面子,商户心里骂娘;权力一任性,招牌就变脸。”
固安“前科”:权力惯性的致命陷阱
付顺义的“翻车”早有伏笔。
- 固安县“同款操作”:2023年他主政固安时,就曾强推商铺招牌“统一色调”,但因未波及连锁品牌,舆情未发酵。
- 路径依赖的代价:三河事件中,他变本加厉,连医院、公园等公共标识也纳入整改,最终触动“民怨+央媒”的核弹级反应。
专家点评:“有些官员把‘拍脑袋决策’当政绩,把‘一刀切执行’当效率,实则是权力越界的狂欢。”
舆情失控:一场注定失败的“沉默游戏”
三河市为何不主动回应?
1. 权力结构僵化:政策由市委书记“一言堂”推动,下属部门不敢发声,地方政府集体“装鸵鸟”。
2. 法治思维缺失:政策无文件依据、未征求民意,连城管部门都承认“按领导要求先执行”。
3. 傲慢代价:党媒发声后仍拖延回应,直到免职通报发布,公众才知市委书记姓名,被批“问责像挤牙膏”。
网友神吐槽:“早干嘛去了?舆情火烧眉毛才灭火,书记的乌纱帽是防火材料做的?”
冤不冤?咎由自取的权力逻辑
付顺义冤吗?从结果看,他成了“禁色令”的背锅侠;但从过程看,这场闹剧处处是他权力任性的烙印。
- 决策逻辑:个人审美凌驾市场规律,将城市治理简化为“颜色管理”。
- 政治代价:触犯中央三令五申的“禁止形式主义”“优化营商环境”红线,被免职已是必然。
锐评: “权力一旦‘好色’,百姓注定‘失色’。市委书记的‘消失’,不是偶然,而是权力失范的必然。”
城市治理的“颜色”应该是民心
三河市的教训,给所有地方政府上了一课:
- 面子vs里子:新华网说得透彻——“与其统一招牌颜色,不如解决商户痛点”。
- 权力vs权利:人民日报喊话——“城市治理的底色,应是法治与服务”。
最后一句:
当官员们忙着给城市“刷漆改色”时,别忘了,民心才是最难调也最不能失的“底色”。
本文引用来源:澎湃新闻、新华网、中国新闻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