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组“悬崖峭壁上的耕作”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画面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持农具,在近乎垂直的山崖间开垦土地,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身后是层叠的梯田与葱郁的庄稼。经核实,这位老人是93岁的常大爷,他与其家族在河南深山悬崖顶坚守半个多世纪,硬生生将30亩荒山改造成自给自足的“空中田园”。
悬崖上的“拓荒者”
常大爷的故事始于战乱年代。五岁时,他的父亲与祖父为躲避动荡,举家迁至三面环崖、仅有一条险径通外的绝壁山顶。起初,这里“无良田美池,唯有嶙峋巨石”,连果腹的土壤都需从石缝中一寸寸刨出。面对生存困境,常大爷从少年时代便扛起锄头,日复一日凿石垒土、引水修渠,用最原始的工具将碎石遍地的荒山改造成可耕种的梯田。如今,这片30亩的土地上种满了玉米、红薯与蔬菜,甚至还有一片用竹篱围起的果园。
自给自足的“山崖桃源”
常大爷的生活完全依赖自然。山顶至今未通水电,饮用水需靠收集雨水,储存于凿石而成的蓄水池中;照明用煤油灯,取暖靠烧柴,食物则来自亲手耕作的庄稼与散养的几十只土鸡。尽管条件艰苦,老人却乐在其中:“听着蝉鸣鸟叫,吹着山风晒太阳,心里踏实。”他常在劳作间隙静坐田埂,望着亲手开垦的沃土,仿佛能触摸到时光沉淀的家族记忆。
三代人的坚守与抉择
常大爷的家族命运与这片悬崖紧密交织。他的祖辈与父母因过度劳累早逝,而他与妻子育有两子,大儿子夫妇选择留在山上继承父业,二儿子则带着孙辈下山谋生。谈及后代的选择,老人豁达道:“年轻人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这座山总要有人守着。”如今,大儿子每日与父亲并肩耕作,儿媳则负责照料家禽与菜园,延续着家族与土地的羁绊。
现代文明与古老生存的碰撞
近年来,这座“悬崖桃源”因网络曝光引发关注,却也面临新的挑战。曾有企业看中险峻山势,欲将此地开发为旅游景点,要求常大爷一家搬离。面对诱惑与压力,老人坚定拒绝:“土地是命根子,不能为了钱丢了根。”他的坚守赢得村民敬佩,但也让外界担忧:随着老人年事渐高,这种近乎原始的农耕方式能否延续?
网友镜头下的震撼与思考
拍摄者李先生回忆,他是在太行山徒步时意外发现常大爷的耕作场景:“远远看去像挂在崖壁上的剪影,走近才发现是位老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视频中,常大爷如履平地般在陡坡上挥锄,脚下仅容半只鞋掌的落脚处让观者捏汗。这条视频迅速登上热搜,网友既惊叹于老人的毅力,也引发对农村老龄化、土地资源利用等问题的讨论。
危险与智慧并存的耕作技艺
悬崖耕作绝非蛮干。常大爷摸索出一套独特方法:用藤条编织护网防止落石,沿等高线修建阶梯式田块减少水土流失,甚至在陡坡处埋设木桩作为“安全锚点”。这些土法虽简陋,却凝聚着半个世纪的生存智慧。当地农技站专家考察后感慨:“这种地形本不适合耕作,老人的经验对山区农业极具参考价值。”
时代洪流中的孤独守望
随着城市化进程,常大爷所在的山村日渐凋零,许多村民搬至城镇,唯剩他一家坚守。曾有志愿者提议帮老人安装太阳能板,却被他婉拒:“习惯黑夜里听虫鸣了,太亮反而睡不着。”这种对传统的执着,既让人动容,也折射出代际观念差异——年轻网民赞叹“诗意栖居”,而同村老人却叹息“何必受苦”。
尾声:土地与生命的对话
94岁高龄的常大爷仍每日劳作,他说:“手摸到土,心里才不慌。”崖顶的30亩土地,既是生存依托,更是家族五代人抗争命运的见证。当网友为“悬崖耕作”的奇观惊叹时,老人正弯腰播下新一季种子,山风掠过他佝偻的背影,将这个故事吹向更远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