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醉酒误农的恶性循环
酒文化背后的逃避心理
陶渊明的诗歌中充满了酒的影子。"酒"字在他的诗歌中出现了一百多次,几乎篇篇有酒。这种对酒的依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酒,对于陶渊明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在酒的麻醉下,他可以暂时忘却生活的痛苦,可以在幻想中重新找回那个"猛志逸四海"的年轻自己。
但是,过度的饮酒却严重影响了他的农业生产。据史书记载,陶渊明经常是一边干农活,一边喝酒。腰间挂着酒壶下田,锄几下地就要喝一口酒,经常喝醉了就在田地里睡着了。
农业生产的彻底失败
在这种状态下,陶渊明的农业生产效率可想而知。他自己在诗中也坦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归园田居》其三,看似写的是田园生活的辛劳,实际上却暴露了陶渊明农业经营的失败。草比豆苗长得还茂盛,这在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农民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邻居们看不下去,经常劝他勤快一些,认真打理田地。但陶渊明却振振有词地说:"我从早忙到晚,月亮出来才收工,还不够勤快吗?"
这种自我安慰的话,实际上反映了陶渊明对于农业生产的根本性误解。农业不仅需要时间上的投入,更需要技术和管理。而这些,恰恰是文人出身的陶渊明所缺乏的。
饮酒与贫困的恶性循环
随着农业收成的连年不佳,陶渊明家里的经济状况越来越糟糕。但是,经济的困窘却没有让他戒掉饮酒的习惯,反而让他更加依赖酒精来麻痹自己。
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贫穷,越要借酒消愁;越是饮酒,越是影响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越差,家里就越穷。就这样,陶渊明在这个循环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陶渊明在《咏贫士》中写道:"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这种孤独无依的心境,正是他内心真实状态的写照。
第五章:子女教育的彻底失败
五个儿子的悲惨现状
陶渊明一生娶了三任妻子,生了五个儿子一个女儿。按理说,有这么多孩子,老年生活应该有保障才对。但事实却恰恰相反,陶渊明的五个儿子没有一个成器的。
长子陶俨,小名阿舒,十六岁了还整天懒在床上不起来,让他下地干活比登天还难。次子陶宣,小名阿宣,十五岁了一看到书本就逃跑,完全不愿意读书学习。
三子四子陶雍、陶端是双胞胎,小名阿雍、阿端,都十三岁了,连最基本的数字都分不清楚。最小的儿子陶佟,小名阿佟,才九岁,整天就想着能不能有饭吃。
《责子》诗中的无奈与自嘲
面对这样的儿子们,陶渊明写下了著名的《责子》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责备儿子们,实际上却透露出陶渊明内心的无奈和自我安慰。最后一句"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更是暴露了他逃避现实的心态。
他把儿子们的不成器归咎于天命,然后用酒精来麻醉自己。这种态度,实际上反映了陶渊明作为父亲的失职。
家庭教育的根本缺失
陶渊明的儿子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与他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陶渊明自己就是个酒鬼,整天醉醺醺的,根本没有能力给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孩子们从小看到的就是父亲整天喝酒,不认真干活,自然也就学会了懒散的习气。
其次,陶渊明对孩子们过于放任自流。他在诗中写道:"尔之不才,亦已焉哉",意思是你们不成才就算了,反正也没办法。这种消极的态度,让孩子们从小就缺乏上进心。
再次,陶家缺乏有效的管教。陶渊明的前两任妻子都早逝,第三任妻子翟氏要照顾六个孩子,根本顾不过来。而陶渊明自己又经常醉酒,无法履行父亲的职责。
最后,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也影响了孩子们的教育。读书需要钱买纸笔,需要时间学习,但陶家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哪里还有余力关注教育?
恶性循环的代际传递
就这样,陶渊明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父亲不成器,儿子们也不成器;儿子们不成器,家庭经济状况就更加恶化;经济状况越差,教育就越跟不上。
这种情况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等到陶渊明年老体衰的时候,五个儿子没有一个能够承担起家庭责任的。他们自己都很难养活自己,更不用说照顾年迈的父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