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第一批人形机器人 已经开始倒闭了

日期:2025年11月13日 21:13 来源:融中财经 作者:佚名

文 | 融中财经

人形机器人被视作“下一个万亿终端”,但2025年的赛道先传来倒闭声:硅谷明星K-Scale Labs烧光数万美元后黯然关门,100多台预购订单被迫退款。

融资窗口收紧、供应链缺位,让机器人“量产元年”看上去更像“生死元年”。

技术端,关节能耗、感知误差与数据荒形成隐形天花板;成本端,40万元BOM是马斯克2万美元目标的整整两倍;场景端,工业产线狭窄、家庭付费意愿不足,ROI算不过来。资本市场开始区分PPT与现金流,谁能先突破性价比阈值,谁才有资格谈“iPhone时刻”。

人形机器人,开始倒闭

K-Scale Labs,这家成立仅一年的类人机器人初创公司正在关闭。

该消息来自《The Information》看到的由CEO Ben Bolte发给投资者的一封邮件。

“公司目前剩余runway很有限,现金储备大约为40万美元。”他在邮件中写道。Bolte表示,他原本预计很容易再融资1000万到1500万美元继续推动公司发展,但融资尝试失败了。

该公司今年2月曾以5000万美元估值完成约4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领投方为风投机构Fellows Fund。今年4月,投资人Nat Friedman和Daniel Gross也向公司追加了25万美元投资。

K-Scale开发了一款能够双脚行走、并使用开源软件的类人机器人。来自OpenAI、Nvidia和Amazon等科技巨头的员工曾到访公司位于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一处房屋,用于参观其机器人研发现场。K-Scale拥有大约10名员工,但随着资金耗尽,许多核心员工在过去数月已经离职。

Bolte在邮件中写道,他曾与类人机器人公司1X Technologies的CEO Bernt Børnich探讨被收购的可能性,但Børnich“明确表示他只考虑收购K-Scale的少数几名团队成员,而不会收购公司的其他资产。”Bolte还称,他与另一家机器人公司The Bot Co.也进行过类似讨论。1X发言人对此拒绝置评,The Bot Co.未回应置评请求。

Bolt同时在K-Scale的Discord社群中发布了说明,称所有预购的机器人将无法交付,公司会退还订金。根据一位前员工的说法,公司已经制造了10台原型机,并获得了超过100台机器人的订单。Bolte表示,OpenAI的机器人业务负责人Caitlin Kalinowski曾预购过其中一台。每台机器人的售价约为1.5万美元,公司累计获得了超过200万美元的订单。

K-Scale Labs是一家成立于2024年、总部位于硅谷帕洛阿尔托的类人机器人初创公司,由Benjamin Bolte等人创立,目标是以“开源、低成本、可被开发者使用”为核心理念,打造面向研究者和开发者的通用类人机器人平台。公司尝试从硬件到软件全栈自研,既设计机器人本体、关节与驱动系统,也公开控制与仿真软件,希望通过“仿真→真实(sim-to-real)”训练路径加速机器人学习能力落地。

其代表产品是一款可双足行走、售价约1.5万美元的全尺寸humanoid,曾引来来自OpenAI、Nvidia、Amazon等公司的工程师上门参观,并吸引到Fellows Fund、Nat Friedman、Daniel Gross等知名投资人的种子轮投资,估值一度达到5000万美元。然而,由于类人机器人硬件研发与量产本身对资本、供应链与工程人力的要求极高,公司在仅有约10人的情况下很难同时推进开发、迭代与规模化交付,融资进展不及预期,现金消耗迅速。尽管曾尝试寻求1X Technologies等潜在收购方,但对方更倾向于直接吸纳少量技术成员而非整体接盘。随着核心人员陆续离开、现金储备缩至约40万美元,公司最终宣布关闭,并承诺退还预订用户的机器人订金。这使K-Scale成为类人机器人赛道中一个典型的“技术有潜力、理念有吸引力,但在资金与工程体系尚未成熟前过早冲向量产”的失败范例。

被量产难住的机器人

机器人产业正站在“量产元年”的门槛上,却像被卡在最后一公里的快递——看得见终点,却迟迟送不到用户手中。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订单量首次突破万台,资本市场欢呼“奇点已至”,但产业链上下游却用财报和良率数据给这股热情泼了一盆冰水:特斯拉Optimus把年度产能从5万台下调,资本与技术之间出现了一条“量产鸿沟”,它的深度由三件事决定:技术是否够用、成本是否够低、供应链是否够稳。

在实验室里,机器人可以后空翻、泡咖啡、写毛笔字,但一旦进入产线,三大“隐形天花板”便暴露无遗。

首先是关节模组的能耗悖论。人形机器人动辄30—40个自由度,每个关节都需要输出大扭矩,却只能用低能效比的旋转电机+减速器方案。业内测算,一台50kg负载的机器人连续工作4小时,能耗高达2.3kWh,相当于一辆微型电动车跑20公里,而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仍停留在250—300Wh/kg,无法突破“续航—重量—成本”的不可能三角。

其次是感知精度的“厘米级”误差。工业场景要求重复定位精度≤0.02mm,但主流RGB-D相机在动态遮挡下的感知误差>5cm,六维力传感器分辨率仅0.1N,只有工业标准的十分之一,导致机器人在精密装配环节“一抓就偏、一插就歪”。

最后是算法泛化性的“数据荒”。真实场景数据采集成本约50万元/万小时,虚拟仿真数据复用率却,每台新场景机器人仍需12—18个月重新训练,比工业机器人多出一倍时间,直接推高了小批量试产的技术风险溢价。

马斯克曾断言:“只有把成本压到2—3万美元,人形机器人才会迎来iPhone时刻。”但2025年行业平均BOM(物料清单)成本仍高达40万元人民币,是目标价位的两倍,其中**执行系统占55%**。

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是“罪魁祸首”。行星滚柱丝杠、谐波减速器、六维力传感器三大件占关节成本70%,全球70%市场份额被日本哈默纳科、德国ATI垄断,进口单价万元级,国产替代虽便宜三分之二,寿命与精度却差一半,下游厂商不敢贸然切换。

非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放大成本。机器人关节、传感器接口缺乏统一协议,每家都要开定制模具,单套费用>50万元,装配时间比标准件长3倍;超精密加工依赖进口慢走丝机床,良率仅60%,比工业机器人低30个百分点,等于每生产100台就有40台要返工,隐性成本直线上升。

机器人产业尚未形成类似新能源汽车的Tier 1—Tier 3金字塔供应链,而是呈“倒三角”:顶层需求刚起量,底层百余家中小工厂分散在长三角、珠三角,各自生产齿轮、电机、减速器,缺少年产十万级的大化工场。

关键部件产能全球占比上,中国行星滚柱丝杠、谐波减速器合计仅19%,日本占60%,且扩产周期长达24—36个月,与需求爆发期错配。以2028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需求10万台/年倒推,仅减速器一项就存在8万台的缺口,等于现有产能翻倍才能满足。

原材料同样受制于人。轻量化用的碳纤维国内自给率30%,高端铺丝机被日、德实施出口管制;钛合金粉末90%依赖进口,价格随航空航天需求波动,导致机身减重方案迟迟降不了本。

即便解决技术与成本,机器人仍要面对“用得起”与“用得值”的终极拷问。

工业场景里,机械臂已覆盖90%标准化工艺,人形机器人只在飞机检修、户外救援等狭窄空间才有“多自由度+移动”优势,但全球年需求万台,无法支撑10万台级产线开满产能。

家庭场景更尴尬。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已以5000元、2000元价格锚定了用户心智,人形机器人若售价>20万元,却只能完成擦桌子、取快递等“痒点”功能,付费意愿仅10%—15%,远低于智能音箱的40%。

ROI(投资回报率)过低让首批客户犹豫。以3C工厂为例,一台人形机器人替代两名工人,年节省人力成本14万元,但设备折旧+维护费高达18万元/年,等于“省的钱还不够修机器”,投资回收期>5年,远高于工业机械臂的1.5年。

当机器人从工厂走向客厅,数据隐私、事故责任、社会接受度成为新的“隐藏关卡”。

视觉、语音传感器24小时采集环境数据,却缺乏统一脱敏标准;一旦泄露,企业面临《个人信息保护法》最高5000万元罚款,但目前行业尚无本地化存储与匿名化处理的成熟方案。

责任界定同样模糊。机器人在家庭碰撞老人、在工厂误操作损坏设备,算法开发者、整机厂商、终端用户谁担责?法律空白让保险公司不敢出保单,企业只能自留风险,相当于每台设备增加2%—3%的“保费等价成本”。

“恐怖谷效应”进一步拉低购买意愿。调查显示,60%用户对表情僵硬、动作机械的人形机器人产生心理抵触,企业不得不投入额外研发资源做“拟人化”皮肤、柔性关节,却再次推高成本。

机器人的未来

把机器人做成人形,最初像是科幻小说留下的包袱,却在工程和商业世界里变成一条必须走到头的路。两条胳膊两条腿的造型看似多余,实则是一张可以无限复用的“通用接口”。

人类用万年时间把周遭环境修建成适合自己身体尺寸的样子,门把手高一米、楼梯台阶十五厘米、流水线高九十厘米,所有这些沉默的标准都在等人形来对接。如果换成四足或者履带,先得花大钱把厂房、厨房、商场全部改造,这笔账算下来,远不如直接复制一个人形外壳来得划算。

更关键的是,人形提供了最高密度的“自由度性价比”。三十几个关节就能覆盖人类百分之九十的动作,拿螺丝刀、按电梯、开冰箱门都在同一套坐标系里完成,机械臂再灵巧也得换夹具,人形只要换手部末端,十分钟内从拧螺丝切到端咖啡,产线切换成本趋近于零。

这让“一款机型打天下”的商业模式第一次有了可行性,也是资本愿意忍受当下四十万成本的最大理由——规模上来后,每多卖一万台,研发费就被多稀释一次,边际成本曲线比任何非标自动化设备都陡峭。人形还是“交互入口”的最优解。心理学上有个“恐怖谷”,但更有“移情峰”,当机器外形足够像人又保留恰到好处的机器感,用户会在潜意识里把它当成社会成员,愿意开口说话、分享情绪,甚至托付老人小孩。

酒店前台、医院导诊、展厅讲解这些岗位卖的不只是动作,更是温度,一张笑脸、一个挥手就能把客户留存率提升十个百分点,换成圆盘底盘加升降柱就彻底失去魔力。反过来,数据也证明人形能把客单价撑住:同样递送一杯咖啡,履带底盘只能收两元服务费,人形可以挂出“咖啡师”牌子收五元,用户还愿意拍照发朋友圈,流量价值再返还给品牌,ROI模型立刻好看得多。场景方面,最先跑通的一定是“夜班补位”和“有毒工序”。新能源汽车电池车间要二十四小时恒温恒湿,人类夜班效率低、事故率高,人形机器人不需要照明,也不会吸入化学蒸汽,两年就能回本。

商场擦玻璃、加油站值班、烧烤店翻台,这些岗位招人难、流动大,人形机器人不用交五险一金,也不会中暑,每天十六小时两班倒,老板把省下的工资拿去还设备贷,账算得明明白白。家庭场景看似遥远,却可能后来者居上。

贵州山区用机器人背茶青,一趟四十公斤,两小时走六公里,把鲜叶下山时间从傍晚提前到中午,卖价每斤多收五元;东北滑雪场租给人形“跟拍摄影师”,时速六十公里滑下山,自动追拍并实时剪辑,游客愿为三十秒短视频付九十九元,节假日一台机器日流水三千元,三个月回本。甚至连殡葬业都在询价,人形机器人穿黑西装、捧骨灰盒,步伐稳重、表情肃穆,比雇人更可控,也免去了“忌讳”心理带来的招工难。所有场景的共同点是“人机接口无需改造”,人形只要学会动作就能上岗,这才是它不可替代的底层逻辑。当成本曲线再下移一次,十万关卡被击穿,这些散点需求就会连成一片...

人形机器人不再只是“长得像人”,而是真正变成社会的“通用劳动力”,把人类从重复、危险、不体面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创造、更温暖、更有趣的事。到那一天,人形不再是科幻包袱,而是商业世界最理所当然的形状。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122107c10.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lantu |
标签:
评论: 第一批人形机器人 已经开始倒闭了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832) 热点(2696) 新闻(13600) 国际(5538) 娱乐(5116) 视频(131) 综艺(1812) 影视(3454) 音乐(2082) 民生(4098) 行业(481) 财经(1846) 股票(391) 时装(10) 商机(19) 女性(431)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1)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80) 养生(105) 医学(378) 母婴(114) 亲子(56) 旅游(432)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10257) 观点(1054) 房产(1167) 汽车(317)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74) 展会(4) 数码(230) 足球(222) 体育(1110) 教育(1444) 高校(1748) 法制(2396) 军事(550) 游戏(262) 小说(992) 美女(21421) 欧美(38)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3) 历史(366)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2)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