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这只是表面现象,“人性观察家”黎宛冰认为,中国的两性关系之中有一条隐秘的规则,即女人只敬男人的钱,男人只敬女人的色,社会对男性的主要诉求是以权力和金钱为硬标杆的成功,男人在家庭中往往既是暴君,又是拒绝长大的孩子,讲究形象美的“暖男”只是软弱的代名词;对女人的要求则无比纯粹:你的美要配的上他的钱,“女强人”就像变性人一样被中国价值观唾弃。美丽一旦成了消费品,男人在供需市场上就占有绝对优势。那么走在街上,猪头三一样的男人挽着苗条轻盈的女人也就不足为奇,虽然远观像宠物画面,近看则是一张价格昂贵的中国浮世绘。
中国的现世生活就是一幅巨大的浮世绘,在日新月异地刷新你的容受度。日前的一个新闻挺让人奇怪,一名35岁商人在水库边游玩,看见一单身年轻女子,突起恶作剧之心,抱着这名陌生女子跳入水库,导致女子被淹死,后来以赔几百万被判刑一年,还是缓刑。此人是政协委员和房企老板,新闻中有些字句挺奇怪,说此人曾在国外生活,性情比较奔放。我就一直在猜测是什么样的国家能够熏陶出如此奔放的性情?穷极想象也想不出世界上有另外一个这样的国度。是的,这样奔放的性情我们只在我们自己的国度大量见识过。因为像我们纵容权力和金钱的程度是其他文明国家难以企及的。只要你拥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就可以纵容你不断地触碰规则,而这个为尊者隐为尊者诲的文化传统会自动为你刷上保护色。例如上面提到的商人,因为在国外生活性情奔放所以开个玩笑,在刑事案件中作为动机就被轻易接受了。
从这里我想到前一段大家热议的话题:“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大意是大多数中国男人外形邋遢,气质猥琐,审美上一塌糊涂,相比之下,中国女人要亮眼的多,至少比较讲究外在。我觉得这个判断存在着取样的空间和时间问题,比如在我所长期工作的媒体、艺术、文化娱乐或时尚行业,或者是90后所在的学校,男女外形之间的差别并没有这么明显。
但据网络调查大多数女性同意此说法,大多数男性不同意。更直观的大概是老外,比如日本专栏作家加藤嘉一就直指站在年轻中国女性身边的男人怎么就那么差。加藤自己无法理解,苗条、轻盈的中国美女旁边为何经常站个猪头三一样的男人。我认识一法国雕塑家路易向我提过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女孩这么可爱,但很多中国男人这么缺乏审美和礼貌”?对此如何回答?我只好耸耸肩说,因为我们对男人要求特别低?我们社会对男性的主要诉求还停留在夺取生存资源的能力上,即以权力和金钱为硬标杆的成功,相比而言,审美、善良、教养、智慧、趣味等等都属于第二位了。尤其在情爱市场上,强者占据大部分资源,而处于从属性地位分享资源的另一方就基本丧失了话语权,即女性作为妻子与母亲在家庭中没什么话事权。如果说一个人的智慧、教养、审美、品行等等这些附属性的文化符号来自于家庭与社会的合作生产,那么从一开始,家庭这个温情枢纽和审美中心功能已经衰减了,而社会的丛林法则也基本不鼓励自律。这个社会人人的压力都很大,但这绝不是自律,因为自律是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完整自洽,而最糟糕的行为模式是无情地压迫你的东西换个位置也无限地纵容你。所以我们看见那么多为富不仁的富人和虚伪嚣张的官员,穷人在这个社会构造中基本是隐形的,根本没有任何示范作用,能起到示范作用的中上阶层德行堪忧,这样一种面目怎么好看的起来?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美剧里的女主角特别招国人讨厌,比如《绝命毒师》和《暴君》,对男主角老婆的厌恶几乎是百分之百。不信你打开豆瓣看一下评论,基本上都是那个八婆怎么不去死?最有意思的是,同为女性,也接受不了这些太太角色,因为这严重违反了我们对女性准则的认知,她们怎么即使是家庭主妇,也个个有副女强人的嘴脸呢?女强人,在中国语境里简直和变性人差不多。对,美剧里的妻子通常很强悍,在各个角度都可以去跟丈夫掰腕子,绝不会因为待在家里就丧失了要求的权利。美剧里的夫妇吵架原因很少是因为钱、孩子教育、父母赡养等等实际问题,往往很多来自理解与沟通。女人要求获得尊重和坦诚,而男女双方都必须就自己的某些行为和思维进行修正。成长与改变,提高双方的互洽程度,这是美国家庭伦理剧的一大命题。你不太有机会在美剧里看到女主角的忍让,包容不是忍让。什么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这是根本不可能在美剧里出现的。中国家庭中的男人,往往既是暴君,又是拒绝长大的孩子,他们的自我塑造性极低,尤其是如果那么尊重女性立场,那么软弱,不就成了暖男么?暖男的英文名叫做什么?SUNSHINEBOY?SB?
但双刃剑也逃不过对女人的刺伤。都说好女人是男人的学校,而这所学校在中国充其量是个蓝翔技校,大家无非都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互相驯养。中国女人能承担起对男人从内在到外在塑造的任务么?我以前有个同事,人品和能力都非常好,就是极为邋遢,自己是个胖子,又不太注意卫生,头发、胡子拉碴,也不修剪,头皮屑乱飞,穿的可以说是乱七八糟。我劝他很多次他都是一脸无所谓,大意就是“你们习惯习惯就好”。我很好奇,他老婆是个什么样的女人,一个对自己的男人如此放任自流的女人,我对她的想象不太乐观。相反的例子是那些娶了外国女人的男人。我认识几个娶了外国女人的男人,至少走出来,有型有款,身材不走样,穿着时尚,最重要的是他们懂得与女人相处的礼貌。其中一个,无论用何种眼光看,都是北京糙老爷们,但在和一个英国女人将近20年的婚姻之后,他的形象完全就是一个带点胡同串子气的雅痞,挺吸引人的。用中国审美,他的老婆太不好看了,人很肥,而且脾气特别刚强。但他对她老婆很尊敬,因为她带给了他很多好的改变,比如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的整洁、清洁、外表的讲究,尤其是带给了他一个与人保持舒适温度和距离的沟通习惯。比如有一次,他无意中碰了他老婆的手机,他老婆立刻跟他说以后请不要碰我的手机。互相尊重隐私建立在信任基础上。这个老婆给他刻下的烙印是内在的,被由衷接受,他在婚姻里的自律来源于他对老婆的敬爱,因为他的老婆绝不会像理想中的“聪明女人”对小三睁一眼闭一眼,或者勇斗小三。如果没有坦诚和尊敬,在西方家庭伦理中婚姻肯定是要解体的。
我们印象中的中外婚姻,西方男人往往娶了中国人认为不怎么好看的女人,而娶了西方女人的男人多半还是帅哥。因为西方男人找老婆的标准绝不仅仅是看外表,而是非常多元的标准。同样西方女人找老公的标准也绝不仅仅是有车有房,什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如果一个男人因为拥有财富就可以让女人哭,这种男人按西方标准大概就是渣男,女性的觉悟就该毫不惋惜地唾弃他们。西方女人之所以能把中国男人调教成绅士,最重要的因素是在国外的环境里,有这种价值观的土壤。就像很多中国青年才俊,假如你今天跟他说你有某某问题,请改正,他会立刻掉头而去找包围着他的一堆甜言蜜语的女孩。她们对男人的低门槛和她们对购买力的期望成反比。这样的环境没法教好男人,连好端端的老外到了中国也会立刻变渣男。我的单身闺蜜都知道,在中国呆久了的老外不能要。例如我的女朋友在酒会上碰见一德国帅哥,彼此印象良好,互加微信,当天晚上德国人就给她发微信,直截了当要当炮友。她问:假如在德国,你会对一个DECENTLADY(淑女)这么说吗?老外说,他来中国后,基本他都不用说,女孩子会主动扑上来。一桩艳遇就此完结,闺蜜很不客气地拒绝,她说这是为了捍卫中国女性的民族自尊。
如果思考为什么中国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如此之低,导致她们根本不可能完成调教“好男人”的任务?因为所有的话语和策略都已经做出了明确的暗示,女人只要美丽就足够了。她们越是时尚的信徒,在两性关系中就越是弱势。哲学家西美尔认为“当女性表达自我,追求个性的满足在别的领域无法实现时,时尚好像是阀门,为女性找到了这种满足的出口”。西美尔解释因为男性是更多样化的动物,所以对表面的时尚不怎么在乎。在一定意义上,时尚对女性在专业群体中缺乏社会地位作了补偿。因为所有的美丽都有待于消费能力,在一代女性自己掌握消费能力之前,她们真的没有底气去要求更多的东西,例如平等、沟通、忠诚,这都需要在两性关系中保留一丝尊敬,无敬不成爱。而男性主导的两性关系中根本无需男人外貌来撑门脸,只要钱够多就好。
各种媒体话语中展现的令人艳羡的两性关系像猫奴狗奴和宠物之间。女人只敬男人的钱,男人只敬女人的色,这样直白的交换关系里面何曾有敬?大家在般配这个问题上互相扯个直,无非是你配不上我的美正如你配不上我的钱。我不嫌弃你的难看你也别嫌弃我的势利。我的好友文化名人侯小强发给过我一首堪得鲁奖的打油诗:“自古网上无娇娘,残花败柳排成行,偶遇一对鸳鸯鸟,也是野鸡配色狼”。粗鄙程度有一拼,谁也别嫌弃谁,破锅自有破锅盖。
我个人其实特别赞同安迪沃霍尔对美的态度。他说“我从来没见过哪个人我认为是不美的”。“美其实和一个人完成美的方式有关。我其实不特别喜欢美人,我真正喜欢的是健谈者。美人是在当一种人,而健谈者是在做一件事”。对外貌的过度强调是一种心智上的不完善。漂亮可以借助整容手术去完成,生活中有更多丰富的内容在完成对美的定义,比如真善美这个序列中,真是第一位的。我们在太多地方都不讲究,唯独对皮相和物质格外讲究,恰恰就是美太稀少。所以老子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