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将废除的传闻发酵一天后,13日晚,教育部政务微博@微言教育回应: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关于废除“211”“985”的网上传闻,多是援引了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该校2014年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过,包括张尧学在内的多名高校人士均证实,还未收到有关废止的文件。
“没听到这方面消息,但我坚决赞成取消这种‘杀贫济富’的做法。”昨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周烈表示,大跃进式的跨越发展不科学,人为的拉大高校之间的差距造成了不公平,并且容易形成应试教育错误导向,取消“985”“211”是大学去行政化的需要。
渴望入围的中国高校
“985工程”和“211工程”都是国家通过经费投入支持高校建设的重点项目,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其中,“211工程”侧重以学科为重点支持,目前有112所高校入围;而列入“985工程”高校只有39所,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希望整体提升入围高校的办学实力。
中国的高校都希望能跻身两大工程行列,新华网揭开其中的“秘密”,“985”“211”,绝不只是简单的荣誉或名号,而是含金量十足的金字招牌。一旦成功跻身其中,不仅意味着拥有足以让生源无忧的无形资产,更将获得真金白银的投入。
以985工程为例,仅仅是第三期拨款,清华、北大便各自将40亿收入囊中,其余入围高校也获得几亿到几十亿不等的官方投入。
目前,“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已暂停“招新”。这些年,高校等级固化等问题一直存在。
没被纳入“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高校,希望能在“2011计划”协同创新平台申报上取得突破。但教育部官员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是投资高校整体,但“2011计划”主要投资的是协同创新平台,范围小得多。
“985”“211”诟病多
“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启动给中国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硬件设施方面,中国的不少高校已经可以和国外一流大学媲美。在学科建设上,得到重点扶持的少数学科日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两大工程在产生显著效应的过程中也带来了许多弊端,早为公众所诟病。
法制日报称,热议985、211存废是对教育公平的期盼。
长沙晚报进一步指出,两者进一步加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人为地造成其他普通高校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将高校分为三六九等,造成部分毕业生受到就业歧视等。
东方网评论,后“985”与“211”时代的入围大学的确是不缺钱,但其结果也仅仅是大学变得更“富”了,与一流大学的梦想尚未接近,却先遭遇了经费管理的乱象,一些大学的学术明星甚至因金钱拖累而卷入腐败漩涡,更是成了大学格局利益化的不可承受之重。
南方都市报称,对高校来说,能否入选两大工程意味着巨大的利益,使得有些高校淡忘了进入相关工程的根本目的,而将是否申报成功视为压倒一切的目标。申报中的造假、成功后的经费浪费等种种负面消息传出便在意料之中了。
高校改革需破“官方加冕”
如果将来废除“985”“211”,大学格局会重新洗牌吗?对学生的就业将产生何等的影响?
华西都市报认为,高校多年发展所形成的师资、科研实力乃至社会声誉与口碑的差别,不会随着行政标签的淡化,而被立即抹平。现代快报也从资深人力资源从业者那了解到,用人方对当前高校排名印象已形成,即使取消区别也不大。
教育专家熊丙奇在新京报上发文,此前中国已经在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地方向学校放权过程中,取消了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如果能进一步不再推行“985”“211”工程,会很大程度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态。
如何“破”容易,如何“立”则是个难题。
光明网担心,如果废除之后,一个新的体系只是将原有的高校收编、站队,那就是“换汤不换药”。
新华网建议,相比废除“985”“211”工程,摒弃行政化思维,重建大学自主办学的良性生态,并通过开放竞争,打破当下封闭而等级化的大学利益格局,或许才更为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