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她曾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独创精神,将一个行将倒闭的商业大厦建成商业帝国;因捐资助饷被慈禧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因广济百姓在关中地区传为佳话,她的义举和远见卓识至今还被当地人们广为流传。但她又是一个不幸运的女人,婚后一年,公公不幸外出遇难,丈夫病逝,18岁时,她孤身撑起了一个濒于破灭的家庭。然而这位女商人,留给后世的史料记载仅仅是泾阳县志上短短的一段话和乡邻的传说,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传奇女子呢?
走进泾阳安吴寡妇周莹的庭院,你会被那美轮美奂的砖雕、古老精致的戏楼、历经沧桑的院落所吸引,这一切似乎都在向世人诉说着女主人昔日的荣光。
临危受命接管吴氏产业
清朝末年,三原县孟店村富商周梅村之女周莹,嫁给泾阳县首富吴尉文的独生子吴聘。过门当天她惊讶地发现丈夫重病缠身,将不久于人世。在这悲喜交加之际,周莹用自己的爱心照顾着生命垂危的丈夫,赢得了吴家上上下下的信任。
此时的吴家虽然已经有庞大的家业,但经营的商业逐渐衰落,出于对儿媳周莹的信任,公公吴尉文便将吴家的商铺、生意交由周莹来管理。
然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周莹嫁入吴家一年之后,不幸的事发生了。公公吴尉文在外出途中遇难,丈夫吴聘由于受不了打击,也撒手西去。这样的打击让一个女人失去了生命中的依靠,在悲痛和无助下,周莹并没有退缩,她冷静地处理了家中大事。她以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博得了吴家东大院管家、账房、武师等谋士的支持,顺利地接管了吴氏家族的商号、店铺、土地、房产等商业资本,此时的周莹仅仅只有18岁。
艰苦经营扭转家族危机
在清末那个动乱的社会里,女人要想立足商场,除了具有临危不乱、果敢刚毅、处事冷静、智慧过人外,传统文化倡导的诚信仁义是周莹成功的法宝。
当时周莹身边围绕着几十个谋士能人,其中尤以扬州总管罗天增与杨茂亭、王子绪、王幼农等人著称,他们个个多谋善断、经营有方。周莹对他们恩威并用,处处倚重,很快使衰败的商号重新兴旺起来。她先后在上海、四川、陕西设淮盐总号分店,在甘肃设立以经营药材为主和在湖北设立以经营布匹为主的商号、店铺。
经过她的艰苦经营,吴家的生意日渐转好。各大商埠、码头都有吴家的生意,南通北达,连成一气。民间曾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其经营范围之大,资本之雄厚,可以想见。之后,周莹又在关中各地开设当铺,药铺以“仁寿堂”为字号,并在淳化、口镇等地开设了油坊、烧酒坊、粮店、米号;泾阳县城内山门角以西两边都是式仪堂的房产,共二十几院,足足占了半条街道。这时吴家的家业已达鼎盛时期……
诚实信义铸就商业帝国
一名成功的商人,要在自己的经营中永立不败之地,信誉的好坏,决定了成败。周莹一生对信誉的投资,帮助她建造起了一座商业帝国。
相传1903年,一位画商将几幅据说是宋徽宗的花鸟图拿到安吴堡,高价卖给周莹收藏。未久,经一位画家鉴定是膺品。周莹找来画商说:“你不应该靠欺骗捞银子。往后谁还敢与你做买卖?你记住,砸招牌的事,是商家最可耻的愚蠢!”事后未久,高陵南糖商号食盐专卖店误将海盐当晋大青盐卖,让一老者发觉,找到商号总理(商号的管事先生)提出批评,周莹知道后,立即命盐店贴出告示,承认错误,以三倍价格赔偿给老者,受到高陵县人一致好评。她的盐店销售额,几乎在一夜间提高了四倍,占到全县盐销售量的七成多。事后,周莹命商店在门口挂了一块“诚实无诈自律自戒”的木匾作警示,这块牌匾直到她死后毁于南糖店的一场大火。
周莹一生,对商人的商誉视为生命,当义和拳运动爆发后,社会动乱,匪盗丛生,民不聊生。在如此特殊局势下,坚守商誉的商家减少了。周莹对此很不以为然。她千里贩粟不加价,为民解困,获得民众一致赞扬,但此举却引起一些粮商的痛恨,骂她砸了他们的饭碗。周莹听到后笑道:“民以食为天,你若为谋取暴利无所顾忌,真正砸破碗的人就是自己了。”
在生意经营上,相传周莹并不懂行,但她却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她采取统一管理、统一运价、利益均得、共担风险的方针,将陷入困境的渭北运载行业引出了泥沼,保证了西部物流在风雨中畅通。这种敢承担风险的远虑思想和意识,在今天也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信誉为本把握经商时机
相传安吴寡妇周莹为商,坚守一个“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原则。她卖粮,亲自检查质量,动手拣杂挑沙过土;卖布亲自复尺;卖茶叶亲自品尝新陈。她的商品既经得起检验,又经得起货比三家。为了把茶叶泡制成边民喜欢的块茶,她高薪聘请茶叶专家,创造了在历史上名传西部边陲的“泾砖”茶,为陕西商人树起名牌产品。为使三原大布占领更大市场,她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对原布加工工艺多次改进,创造了三原大布誉满中国的声名,三原县城的山西街,在那个时候,成为中国最有名望的大布一条街。
从商决不能墨守成规,在商机面前商人机会均等。一年秋天,关中棉花喜获丰收。但是关中的棉花行想趁机杀价,引起棉农不满,周莹则坚持按照往年的市场价收购棉花,棉农便将棉花都卖给了她。第二年,棉花歉收,因上年棉花库存充足,周莹独占商机,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7年时间里,她由小打小闹成为关中地区棉花买卖大户。其实周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棉商,只是她灵活善变,审时度事,敢于求新求进,善于捕捉商机。
捐资助饷树立秦商典范
1900年,慈禧西安避难时,周莹向太后提供了10万两白银,慈禧亲手题写“护国夫人”牌匾,并收她为义女,从此母女相称,对于一个寻常人家的女人,这种殊荣是绝无仅有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她又向太后进交白银,同赴国难。慈禧感于她的义举,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
她不仅在国家危难关头慷慨解囊,对乡里更是乐善好施,正因为如此,她才在社会、商界和平民百姓中赢得了无与伦比的人气和名声。
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助军饷,这一件件义事,使她成为关中地区远近闻名的“女商人”。由于战乱和天灾,关中地区涌现出饥民大潮。周莹决定开仓放粮,设置粥厂,赈济灾民。她在关中受灾地方开设粥厂,让泾阳、淳化、三原、蒲城、富平等米粮店开仓放粮,将粮食分给周边穷苦人家。泾阳、三原两县在修县志时,特别将她的善举载入史册。
即使病逝前夕,她仍关心关中地区的水利修复工程,并因此埋银于地下,等待时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