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评比半年5次,一次迎检20万!这是扶贫呢还是斗富呢?——内蒙古部分贫困地区陷入了“扶贫检查”怪圈。
也不知谁出的鬼主意,各旗县抽掉20人左右的检查小组,互相进行交叉检查,你查我,我查你,而且检查频度极高。
扶贫是任务,也是政绩,检查排名靠后的,领导要被问责,所以扶贫工作到底怎样不知道,但“迎检”已成全旗头等大事。再加上这种特殊的“交叉互检”模式,各旗县之间既是检查者,又是被查者,互当评委又互当运动员,都恨不得把对方踩成最后一名,火药味极浓……这得多么富有斗争经验,才能想出这等下作点子?
扶贫是要帮人,不是斗人,是要帮助百姓,而不是挑起宫斗,这种明显有问题的检查模式,不仅无法保障公平,反倒引发不必要的内耗纷争。
然而基层干部别的能力没有,应对宫斗的经验丰富,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为什么一次迎检要花20万?——做展板、拉横幅、表面工作要做足;还得好吃好住好招待,让检查组想打低分都下不了手——扶贫款尽花在了培训费、差旅费、接待费上面,贫困群众没落着,反倒贴补给了基层官僚出差进补,这可真是“精准扶贫”啊。
检查是应该检查,如何检查才是问题。只要涉及到钱都有人惦记,扶贫工作中确实乱象极多,好多都“精准扶贫”了领导家亲戚,不查肯定不行。但是检查就要确保公正,检查组必须回避利益关联,你让竞争对手去互查,那是挑事儿。
迎检则根本就不该迎检,建议实行调查暗访,全面消灭“迎检”环节。习惯的检查模式是“自上而下”,检查组来了不见群众先见领导,然后开会汇报、虚里冒套,精力和经费全花在形式上,干得好不如招待得好,这帐谁不会算呢?
真正的检查要“自下而上”,就是调查暗访,来无影去无踪,直接到田间村口、百姓家中,听完真话就走。检查组没必要见领导,是来检查你工作成效的,又不是检查你秃没秃,成效在工作对象那里,不在领导脸上。
领导面绝对不能见,见了就别想听真话,当地的经费一分钱不能沾,吃顿好的,立马公正全无。查完下边,有必要再查上边,一旦检查组浮出水面进入领导办公室,那就应该是突击查账、或者协同纪委来拿人的……别嬉皮笑脸一团和气,迎来送往的,算什么检查?
现有的“检查”和“迎检”体系根本就是毒瘤,极大地消解了真抓实干,而促进了形式主义,乃至腐败勾兑。
有关部门应发文明确,不容许搞什么“迎检”,工作该怎样做就怎样做,以真实的、日常的面貌为基准,凡是见到“迎检”痕迹的,一律作为弄虚作假扣分项。
消灭“迎检”,消灭大张旗鼓的“检查团”,能暗访的绝对不明查,走漏风声的要按泄密处罚,接受被查单位请吃招待的,一律立案调查。
根本上,这还是个腐败问题,只要从制度层面把猫腻环节剔除干净,一切歪风邪气也就不扫而光。
其实比内部检查更事半功倍的做法,就是信息公开。很多事根本不需要成天督查,尤其扶贫这种事,只要把勒令所有账单公开,事无巨细全公布在网上,张贴在田间地头,花了多少钱补贴给了谁,一一指名道姓……广大群众自然会义务监督,切身利益,不关注还行,发动“大家来找茬”,绝对比任何自查互查都有效率。检查部门只需要在网上接收举报,按图索骥去展开工作就行了,省下多少人力物力?什么二十万?一分钱都不用花!
原标题:一次扶贫检查花掉20万,扶贫为何变成斗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