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记者们的震后十年:转型还是坚守

日期:2018年05月14日 10:07 来源:知乎新视点 作者:佚名

 

废墟之上的真实

14日晚上,《南方周末》的十多位记者在成都一家酒店聚首,讨论路线分配和报道思路。

地震波及范围广,汶川、映秀、北川、绵竹、什邡、青川等地都是需要报道的重灾区。汶川是震中,又不清楚具体情况,大多数记者都希望能去汶川,记者们在这个问题上起了一些争执。

南周的地震前方统筹邓科有两条分配记者的原则,第一,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第二,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报道。“那应该是南周历史上最豪华最专业的团队,在很多事情上大家会有默契的。”邓科说。

经过商议,曹筠武和张悦负责汶川的报道,傅剑锋和孟登科负责映秀的报道。之前有人去过北川,但没有进到县城里,记者们以为北川的灾情不是特别严重,没有人主动要求去北川,李海鹏和陈江最后接下了去北川的任务。

地震发生之初,信息十分闭塞,记者的一切见闻都可以成为新闻。两天之后,“看一眼新闻”的报道形式难免面临碎片化和同质化的窘境。“我们要有史诗感”,邓科认为报道灾难的方法论同样重要,灾难对不同阶层的人的影响,灾难中的政权运作模式,灾难之下人和社会的真实状况,都是《南方周末》应该关心的问题。

“核心就是要获得真实的一面。”诚实冷静的记录,不遮蔽,不过滤,不疏忽,成了《南方周末》地震报道的宗旨。

被地震摧毁的北川中学。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北川,李海鹏才发现这里的情况和之前想的完全不同。北川县城位于四面环山的山沟里,县城与外界的联系仅有一条翻山公路。地震发生后,公路的城边一段被拧成麻花状,另一处被滑坡体阻断,北川县城几乎与外界隔绝。垮塌的山体加上泥石流,把县城的一半盖得严严实实,八成建筑化为废墟。根据北川县抗震救灾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北川共有15645人死亡,4311人失踪,9000余人受伤。

李海鹏看见倾斜的楼房一个个摞起来,有的楼房甚至变成了波浪形。再往前走,每一步都是尸体,一股混合着甜、臭和焦糊的味道,在县城中弥漫开来。楼房依然保留着地震时倒下去的姿态,李海鹏站在废墟上,脑海里浮现出北川县城被毁灭的瞬间。

“在山口外,人们更多地获知北川创造了多少奇迹,但事实上大多数寻亲者得不到回音,大多数救援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在北川,李海鹏看到的救援情况并不理想,北川的救援主要依靠武警,但他们缺乏专业救援培训,比不上消防队员这些专业的救援者。再加上道路不通,重型机械进不来,只能靠人力的救援显得毫无章法。李海鹏没有亲眼看到废墟中的人被成功救出来。

48小时后,高强度的救援工作让武警战士显露出疲态。“任何一个人在那种环境下,搬石头,拿钢钎,敲石板,48小时后都会非常疲劳了,谈不上什么真正的救援效果。科技和专业的力量是远远大过人的热情和意志的。”李海鹏停顿了一下,“但是当时就是依靠人的热情和意志。”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映秀。映秀的交警大队大楼是受灾最严重的单位之一,断裂的二楼悬在上空,一楼整体地塌陷下去,倒塌的墙体压在一位老人的身上。欧阳洪亮赶到的时候,看见老人的头和上半身在外面,下半身卡在废墟中,旁边的医护人员正在给她输液。老人的女儿严蓉是映秀小学的老师,地震发生时,她疏散13个学生逃离教室,自己却没能从教学楼逃出来。

“我当时就上去和她说一些鼓励的话,告诉她很快就会有救援的人来了,老人家说没事,她会很好的。”杨洪放慢了语速,“三天之后有人告诉我,老人听说要用直升飞机运重型机械过来才救得了她,她就绝望了,拿起碎玻璃割手上的脉,自杀了……”

“有时会有好消息传来,但好消息终究没有坏消息多,因此好消息显得尤其珍贵。”孟登科说。一旦有人被救上来,成群结队的摄像机就会一齐围过去。孟登科没有选择这种采访方式,他更喜欢站在旁边观察,看见重要的部分就会记下来。从灾区离开时,他积累了两万字的笔记。“我写文章比较忌讳主观,不能故事还没讲完,你自己就感动得稀里哗啦。”孟登科更喜欢直描式的写法,“只有我看到的和证明了的东西,我才会去描述。”

映秀集体葬礼的那天,孟登科在山坡上坐了一下午,看完了挖坑、埋葬尸体、再填平的全过程。“你会觉得,生命真的很脆弱。”

在灾区的极端场景下,一切都可以发生,一切都可能发生,平常的定律已经失效了。志愿者将水和面包送到需要的地方,出租车司机载人不肯收费,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自然和顺畅。“在这样一种灾难面前,人和人是很亲近的,采访的时候不会像以前那么难打交道。”杨洪说。

灾区不仅有感人的互助,也有人趁乱偷窃。孟登科来到映秀的时候,银行已经空了,杂货铺里的东西被逃难的人抢走了,只有啤酒还留在店里,因为它们既重又不解渴。

在映秀镇的二百多公里外,北川县城中只剩下四类人:记者,寻亲者,救援人员,最后一类就是偷窃的人。李海鹏看见这些人无所事事地在县城中转悠,他们趁没人注意的时候,就赶紧溜到路边的店里摸出一部手机。

一个男人告诉李海鹏:“现在拿点东西不叫抢劫,叫自救。”李海鹏把这个细节放进了北川的报道中。他也能理解这些人的做法:“他就是穷嘛,就是没钱啊,就这么简单。”

李海鹏是南周所有记者中最晚交稿的一个,他用白描式的手法刻画出北川的真实画面,展现了救援的无奈和真实的人性百态。

邓科看完李海鹏的稿子之后非常兴奋:“这就是我想要的稿子,这就是《南方周末》应该出现的稿子。”这篇报道最后被命名为《灾后北川残酷一面》,登在南方周末36个版的川震特刊《汶川九歌:大地震现场报告》上。

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家长们在悼念死去的孩子。图片源自网络

“地震是天灾,这无法改变,但灾难中人的因素是可以警惕和改进的。”邓科要求记者们,以“守望者”的责任,调查思考可避免或者可完善之处,“作为媒体来讲,这才是可能避免下一个悲剧发生的应该关注的问题,甚至比呈现真实的一面更有价值。”

5月13日凌晨,刚到成都的赵佳月听说了新建小学和聚源中学伤亡惨重的消息。那个夜晚,雨点不停地砸向地面,救援的官兵还没到,父母们只能自己用手把孩子的尸体刨出来。赵佳月赶到聚源中学,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篮球场上摆满了用塑料纸包裹的学生尸体,被包裹的身躯只露出两只小脚,血水混杂着雨水和泥沙,淌得满地都是。

随着调查的深入,地震中集体倒塌的校舍和教学楼,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在一次采访中,《凤凰周刊》记者邓飞从一个做建筑垃圾回收老板的口中得知了让他惊讶的事实:教学楼的预制板中几乎没有钢筋,只有细铁棍,最细的还不及成人的小指粗。

在调查中,邓飞还听到这样的说法:“工程款虽然少,建筑商还是能想方设法把蚊子榨出油。”聚源中学的预制板里只有细铁丝,而新建小学的废墟中甚至连一根铁丝都没有。邓飞了解到,承建聚源中学的建筑商同时承建了几百公里外的北川中学,学校千余名师生在地震中遇难。

六一儿童节那天,都江堰新建小学被悲伤的情绪笼罩。家长们捧着孩子的遗像,他们想给孩子们再过一次儿童节。《南都周刊》记者叶伟民举着相机站在旁边的土堆上,看见下面密密麻麻的家长和无数张黑白的遗像。音乐响起,高密度的悲伤像浪一样袭来,他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本文地址:https://www.24qq.cc/n56172c9.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评论: 记者们的震后十年:转型还是坚守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585) 热点(2621) 新闻(13113) 国际(5192) 娱乐(4473)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399) 音乐(2082) 民生(3681) 行业(281) 财经(1622) 股票(363)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18)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0)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0) 养生(104) 医学(356)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398)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89) 社会(9815) 观点(1016) 房产(1100) 汽车(282)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23) 展会(4) 数码(208) 足球(222) 体育(1069) 教育(1370) 高校(1643) 法制(2188) 军事(550) 游戏(257) 小说(578) 美女(19075)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404)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59) 趣闻(179) 历史(364) 人物(92)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