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药明康德联合创始人赵宁博士,在与癌症抗争了20年之后,不幸离世,享年57岁。
提到赵宁的名字,可能很多人觉得陌生。
因为她很低调,很少公开露面,几乎没有接受过外界媒体的采访。
但在我们不熟悉的医药领域,她联合创办的药明康德,有着中国医药界“黄埔军校”的盛誉。
尤其当年在美国上市后,被诸多巨头公司视为眼中钉,国外媒体也气急败坏地表示,这是“华尔街第一次为中国的大脑买单”。
2023年,福布斯发布“中国最杰出商界女性前100排名”,赵宁排在第3位,仅次于格力集团董明珠。
这位在医药行业默默奋斗了整整一生的女性,值得让更多人了解她的故事。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有一幕非常揪心的镜头:
警官曹斌抓了一批购买仿制药的病人,逼问他们药贩子在哪儿,所有人都沉默不语。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出来,说:“求求您别再追查仿制药了,行吗……我病了3年,4万块一瓶的药吃了3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药……你们把他抓了,我们都得等死……”
生命是如此脆弱,无数家庭在经历一场大病的洗礼之后,几乎倾家荡产。
药物贵、治病难,成了无数病患家庭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赵宁对此感同身受。
在医药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她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见过太多人为了治病卖掉房子、掏空积蓄,一夜间因病返贫。
为什么不能让药物的价格便宜些呢?
一粒小小的药丸、一支小小的药水,一旦和重症病、罕见病挂上勾,动辄几百上千,有时候甚至会卖到几万。
如果卖便宜些,不就能救下更多的人吗?
抱着这些念头,赵宁一度对这些“黑心”药企充满了敌意,但后来接触多了,她便慢慢明白了。
药物的主要成本,并不在原材料和生产线上,而是在研发阶段。
获得第二粒药物可能只需要几分钱,但要获得第一粒,可能是一群人十几年的心血和十几亿的投资。
业界有个不成文的“三10定律”,新药研发平均需要耗时10年、耗资10亿、成功率不足10%。
也就是说,研发药物是一种很大风险的投资,很多时候耗费巨资,最后却落得血本无归。而这些失败药物的研发成本,药企必然要通过成功上市的药物补偿回来。
否则没人愿意研发,医药停滞不前,受苦的还是病人。
从那时起,赵宁心底便有了一份执念,一定要找到一种方法,降低药物研发的门槛,让更多病人能够买得起药、治得起病。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成了她内心最大的夙愿,她为此倾尽一生。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赵宁就是学霸。
她踏实、勤奋、稳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这里汇聚着几乎全国各地的顶尖学霸,人才济济,但即使如此,她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在这里,赵宁也遇到了自己未来的丈夫李革。
两人同院系,读的都是化学,一起上课、一起自习,出成双、入成对,成了同学眼中人人羡慕的学霸情侣。
有人说,恋爱会降低智商,会分散精力,影响成绩。
但在这对学霸身上,这些话似乎完全不适用。
他们依旧是班里的尖子,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
他们一起飞到大洋彼岸,在哥大读了4年,又同时获得了哥大有机化学博士学位。
这对医药界的“神仙眷侣”,是如此受上天眷顾,这似乎也注定了他们会有一番不俗的成就。
博士毕业后,赵宁先后在美国惠氏等多家大型制药公司工作,在科研、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而李革也同样出色。攻读博士期间,便和导师共同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叫“标记组合化学技术”。
通过这项技术,他们发现了多种药物的前体化合物,在医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很快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和投资。
在技术的加持和资本的推动下,他们创办生化公司,仅仅用了3年,公司便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这一年,李革28岁,赵宁29岁,年纪轻轻,前途无量。
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他们生活上相互扶持、工作上共同探讨,一点一点地扎下根来。
然而,偶然间的一次回国,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1999年,李革受母校北京大学邀请,回国介绍组合化学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演讲结束后,他顺便考察了国内的制药市场。
他发现,中国的原研药大多数都掌握在外企手中,国内药企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缺乏商业公司媒介,导致产、学、研脱节的情况非常严重。
这意味着,很多药即使有技术,也生产不了,只能大量依赖进口,价格昂贵。
于是,李革在和赵宁商量之后,决定回国创办一家制药企业。
“中国病人应该用到世界上最好的药,而且还能用得起。”
经过一年的筹备,他们在上海成立药明康德公司。
创业之初,远比他们想象的更艰难。
制药周期长、投资大、成功率低,两人虽然都是业内的顶级人才,但这条路对他们来说,还是太难了。
由于产业链不完善,他们就连实验室里制药专用的通风橱都买不到,最后只能赶鸭子上架,凭着脑子里的印象,自己做设计、画图纸,再买来防弹玻璃一点一点粘起来。
4名员工,650平米的实验室,这几乎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在庞大的医疗行业,渺小得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小舟,随时可能倾覆。
屡屡碰壁后,他们也渐渐意识到,以国内当时的新药研发环境,不能再这样蛮干。
既然没有改变时代的能力,那就顺应时代。
艰难时刻,他们想到了一个新的业务模式——CRO(医药研发外包模式)。
CRO模式,这是一个此前在中国医药领域从未出现的名字,简单来说,就是搭建一个平台,整合药企和科研资源,为他们提供从药物研发、到临床试验、再到药物生产等一系列服务。
“相当于医药界的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是购物平台,打破了传统的购物模式。
而李革、赵宁的药明康德,则相当于医药研发平台,大幅度降低了药物研发门槛、提升了研发效率。
“一个人,一张纸,一支笔,在药明康德的平台上就能进行新药研发。他只需要把想做的分子结构画一下,拿手机拍张照发给我们,我们就能帮着实现。”
这无疑是一个颠覆性的模式,不管是医药企业、研究机构、科学家、甚至医院的医生,都能通过这个平台,参与到新药研发的各个环节。
药明康德的发展快得超乎所有人想象,仅仅用了5年,化学规划服务已做到了全球第一。
与它合作过的药企更是多如春笋,不乏一些国际医药巨头,如强生、拜耳、辉瑞、罗氏制药等等。
2007年8月,药明康德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引发了业界的轰动,因为这是第一家仅仅靠着脑力研发服务便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
外媒气急败坏地评价:“华尔街首次为中国的头脑买单。”
凭借药明康德,李革、赵宁获得了巨额财富。
据最新公布的《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夫妻二人以525亿元财富位列第314位,居上榜温商首位。
但他们从不是“守财奴”,多年来始终热心教育事业。
早在2009年,他们便在北京大学设立“药明康德奖教金”,用于奖励在教学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学者。
2018年,他们又捐资1亿元,设立北京大学“李革赵宁教育基金”,助力北大开展前沿科学研究。
如今,药明康德已在全球拥有26个研发生产基地和分支机构,为全球6000多家客户提供研发服务,最多的时候,在研医药项目达到1000多项。
赵宁担任高级副总裁,并负责全球人力资源工作。
技术层面,她创建了国际顶级的一体化分析平台;管理层面,则带领公司从最初的4名员工,壮大到4万多名员工,其中近1/3达到硕士及以上学位,为整个医药产业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人才。
药明康德也因此被誉为“医药界的黄埔军校”。
他们不是药企,更像是一个大型的医药技术、医药人才孵化基地。
没有任何一个药物品牌是以“药明康德”的名字命名,但它又似乎无处不在,是大批医药巨头背后的巨头。
正如赵宁的人生,低调得不显山不露水,以至于外界很少有人听过她的名字,但在业内,是无可撼动的权威。
“愿天下没有难做的药、没有难治的病。”
这是她的梦想,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