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6月13日拍摄的浙江温岭一槽罐车爆炸事故现场。新华社发
沿高速路步行下匝道后,浓重而刺鼻的焦煳味提醒着每个人,不久前这里曾发生的惊魂一刻。这是记者14日凌晨,第一次徒步接近“6·13”槽罐车爆炸事故现场的第一感受。
13日下午4时40分许,位于G15沈海高速浙江温岭大溪段高速公路匝道上,一辆由宁波开往温州的槽罐车突然发生爆炸,引发周边民房及厂房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已过午夜12点,但事故现场核心区域温岭市大溪镇良山村附近的救援现场,依旧灯火通明。而这一幕,成了这场生命救援最直观的定格。
灾祸来袭,守望相助
听见第一声巨响时,良山村村民卢正辉正在家中休息。村子离高速公路不远,习惯了车辆爆胎声音的他起初并没有太过在意。
“但后来有人喊爆炸了,有人说有东西砸过来了。”卢正辉有些疑惑,准备打开窗户看看情况。
意想不到的是,猛烈的冲击波,伴随着第二声巨响,向他迎面袭来。
“好在窗帘厚实,挡住了一部分玻璃碎屑和铝合金窗框。”但稍加仔细观察,卢正辉右眼睑处,仍留有明显的印记。
作为父亲,他顾不得疼痛,第一时间用被子裹住两岁的女儿就往外跑。
记者在事故现场看到,爆炸的槽罐车车头残留在匝道一侧,而罐体和车尾则飞到了另一侧的良山村方向。爆炸威力可见一斑。
爆炸发生后,良山村党支部书记卢林兵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现场有一些村民被掩埋了,一些能看见的,我就直接徒手挖开,帮他们脱困。”卢林兵说。两天一夜没合眼的他,一直在一线坚守,核对数据、安排工作、救助伤员。
送水、送饭、切西瓜、煮绿豆汤……在现场,这样的暖心画面比比皆是。“他们都很辛苦,我们只能尽一点微薄之力。”温岭慈善义工大溪队队员赵女士描绘着昨晚消防员们躺在地上的样子,眼泪混着脸上的汗珠,不自觉流了下来。
铃声不断,搜寻不止
事故发生后,消防、公安、应急管理、民间救援……不同救援组织火线集结,驰援前方。
最早一批进入事发现场的温岭天鹰救援队,先后出动了3批队员,共50多人。
队员邵启鹏和6名队员被安排搜索良山村民房倒塌部分。在满是断壁残垣的现场,邵启鹏回忆,他忽然听到一声轻微的呼喊声。“据声音判断,可能是一位老阿姨,她正在不停地喊救命。但当时我们并不能完全辨认她的方位。”
但只要有呼唤,就有希望。队员们立即开展救援。从破拆到最后小心翼翼地徒手挖掘,一块一块清理瓦片、碎石。将近1小时后,队员们终于将被困者救出。
“当看到人被成功救出的瞬间是最振奋的,感觉所有的劳累一扫而空。”邵启鹏说,但顾不上休息,他们彻夜搜寻直到第二天9点。
同样坚守的,还有温岭市消防救援大队万昌中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周彭坚。只为一部响铃的手机,他和同事们在废墟中刨挖十小时。
一位在遍地瓦砾中徘徊的村民,为了寻找失联的妻子,不停尝试拨打妻子的手机。突然,废墟深处传来熟悉的手机铃声,令这位村民欣喜若狂。
周彭坚和同事们循着手机响铃的位置,用手和器械刨挖碎石瓦砾,投入到紧张的搜救作业中。其间,他们给手机打了几十次电话,可一直没人接通。
6月14日凌晨,手机铃声愈发清晰,意味着救援人员距离手机越来越近了,大家不觉加快了刨挖节奏。凌晨4时,刨去最后一层土渣,打开一只已破损不堪的粉红色的女士手提包,手机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遗憾的是,手机边上却没有其主人的身影。而通话记录中未接来电的数量,最终定格在76个。
据温岭市召开的首场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截至14日上午9时许,此次事故现场救援共投入挖掘机等大型抢险救援机械设备30多台(套),出动各类救援车辆151辆、参与救援人员2660多人次。
平稳安置,生活重启
“轰隆一声,家就没了。”一名从外地听闻消息,第一时间赶回来的村民这样对记者说。
灾祸无情人有情。事故发生后,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伤员。目前温岭当地已经安排了13个安置点,安置点共安置634户。
在其中一个安置点,外来务工者刘春桃和丈夫被安置在这里。“从厂里回来,出租屋都基本没有了,我原来以为要在门口坐一晚上了。”
刘春桃没想到,镇里早已启动了安置措施。大溪镇工作人员王朝军表示,事故发生后,镇里干部第一时间返岗工作,并在自己条线上开展救助、安置工作。
“我们第一时间把镇内大小酒店的空闲房间包下,用于有需要的居民安置。”王朝军说。
记者在两个安置点看到,酒店住宿条件良好,镇里已有专人对接安置居民的生活起居事宜。
除了现场安置,温岭市常务副市长朱明连透露,事故发生后,浙江省地两级62名专家第一时间抵达温岭指导,参与救治。目前,受伤人员在台州市恩泽医院、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治疗。
此外,为了全力救治伤者,首批8名危重复合伤、重度烧伤患者分别通过航空和陆路从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出发,转运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原标题:废墟里挖到妻子手机,有76个未接来电,人却不在…… | “6·13”槽罐车爆炸事故)